致研究生们(一) 学生如何选学校导师以及导师如何选学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11 11:29:35/ 个人分类:学生与导师如何选

常常在网上看到学生们讨论学校重 要还是导师重要,以及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我想就此说几句,供大家参考。我的建议可以简单归纳为“大学生选学校,研究生选导师”。但是过分简单化容易导 致曲解,所以下面再展开叙述一下。
所谓大学生选学校的意思就是上大 学时注意学校的整体声誉和综合实力,不必过多考虑你所感兴趣的学科是否特别强,包括有很著名的导师(当然如果你很早就立志从事该学科,那么该学科实力强也 很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部分同学在上大学时还不大清楚自己做什么合适,所以通才教育反而对成长更为有利,过早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学科未必是最好 的。在这点上,我倾向于上综合性大学而非专科性高校。当年我本人上的就是专科性高校(医学院校),多少体会过专业狭窄的局限性,也曾经羡慕那些在综合性大 学读书的同学能够经常听到不同学科的讲座,受到全方位的熏陶。好在我的本科学校还尝试过把两个学期(21周)改为两大(18周)一小(6周)三个学期的教改,使我们在小学期里能接触从文科(诗歌、 历史、哲学等)到理科(统计、电化教育、基础医学的多个学科等)的不同课程,也算没有那么早就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医学或药学的单一学科里。
选学校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必要 性,那就是这些年来重点和普通院校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985211计划的推波助澜下不断扩大。在普通院校,师资力量的局限使 得有些该开的课开不了,或开课的水准难以保障。更要命的是那些实验性学科,学生培养需要大量的实验课支撑。由于实验课花钱多,所以学校通常的做法是能不开 则不开、能少开则少开。且不说对于普通院校,即使是我曾在的本科院校算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医科院校,在药学系本科的五年制压缩为四年制时,首先被大刀阔斧压 缩的就是实验课。本科实验教育的缺失,动手能力的薄弱,成为研究生导师心中的痛。在这点上不宜单纯指责研究生导师的“势利”,爱强调第一学历(就是本科就 读院校)。尽管我本人并不单纯强调第一学历,但不可否认本科教育对于研究生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试想,作为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实验性学科的导师,谁不 喜欢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呢?
在大学阶段有机会在一个名导师的 实验室实习,对于自己的提高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话虽如此,但这也要看你有多少机会接触到导师。本科生经常接触到的是“二导”甚至“三导,虽然我无意贬低“二导”或“三导的能力,但要指望让他们把你带上正规的科学之路,多数情况下 恐怕是奢望。因此,本科阶段的导师作用较小,建议大家还是去追寻名校,特别是综合性院校吧。
到了研究生阶段,情况就完全不一 样了。导师将会是你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的带路人。导师自身的科研素质、指导学 生的能力乃至为人的品德,都会对你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人把研究生和导师比作师徒关系,当然也会有人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应当像手艺人的师徒关系那样(特别是 传统上师傅对徒弟的盘剥)。其实我觉得把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比作师徒关系还是比较适当的,具体要看你怎么理解师徒关系。这里面有几层意思:
其一,既然是师徒,师傅当然要对 每个徒弟负责。徒弟的好坏决定了师傅的名声。一个有能力的师傅一定会爱惜自己的名声,徒弟本人固然会替师傅传播名声,但对旁观者而言,徒弟的水平更能客观 地反映师傅的水平,尤其是师傅带徒弟的水平。
其 二,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应当是一种精英化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如同师傅带徒弟,要提倡“因材施教”。现实生活中做到这点的并不多,特 别是对那些“名导”和学生多的导师而言,姑且不说他是否认同“因材施教”的观点,就算愿意这样做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也有人问导师究竟是该选老的,还 是年轻的,其实年纪不太重要,更重要的研究生和导师的“匹配度”。道理很简单,有的人虽然很有本事,但指导能力不足,特别是青年导师经验稍逊(例如我感觉 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科研水平不敢说提高了多少,但带学生的经验无疑是丰富了不少)。对于那些自我控制力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应该慎重选这样的 老师。通常而言,少壮派的导师比年老的导师更严格,批评起来不留情面,会让人感觉有点缺乏人情味。对于那些天生敏感、好面子、不喜欢批评只喜欢鼓励的学 生,选年纪大的导师明显更适合。
选择导师固然或多或少要考虑他所 在的学校或研究所,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毕竟名气稍差的学校在某些专业上特别突出,而这又是你希望从事的专业,里面有在这一领域有影响的导师,当然应 当作为你的首选。虽然一般而言,名校通常会在多个专业上都有能力比较强的导师,但这个学校是否有你愿意追随的导师,以及这个导师是否适合你,就另当别论 了。仅仅为了牌子去上清华、北大、中科院的研究生,而不去认真考虑怎样走自己的路,这样的学生注定会走弯路甚至进入死胡同。
有 些同学可能还关心导师挑选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老师看上自己。作为一名导师,我简单谈谈我挑选学生考虑的因素。其实我挑选学生的标准也并非一成不 变,不过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只是根据这些年来的经历也在不断摸索更有效的考察方法。
目 前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考试的科目是英语、政治和专业课(2-3门不等),复试时要考专业课、专业英语翻译、英语口语,因此英语和专业课可以说已 经达到很全面的考察了,甚至有点偏多(尽管题目是否适当不好说,但这已经与现行的考试制度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出题者如何掌握分寸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 是,对于研究生应该具有的某些很重要的素质,或是现有考试制度有缺陷,或是干脆缺乏有效的考察手段。
先 说有缺陷的,我的观点是当今研究生的考试科目缺乏语文和逻辑。很多准备到北美留学的同学一定准备过GRE,这是无论读哪一科的研究生 都需要考的。当年我考过托福,也准备过GRE。由于后来已经准备在国内上研究生,以及为了减少家庭的经济压力就没有去考GRE,不过GRE的考试内容,即数学、语法和 逻辑,却让我记忆犹新。当年曾经觉得这些考试科目放在一起着实有点怪异,不过十几年后我却认识到,这些考试科目对于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这不是我崇洋媚 外,而是带学生数年来的切身感受让我体会到,缺乏语文和逻辑的考察,给后来的研究生培养带来很多麻烦。当我面对改了几遍还毛病很多的学位论文,改了十遍八 边还通篇语病的英语论文(顺便提一句,从这儿也看出,研究生英语考了不少,但遇到实战还是不行),我就痛切地希望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和考察的实战性,并且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增加语文考试。对于逻辑更是如此,虽然逻辑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但导师却没有任何机会考察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当我和一个学生讨论课题,尽 管我们都是在用现代汉语说话(不是一个人汉语一个人外语,或者一个人现代汉语一个人古汉语),但两个人就是不能很好地沟通时,我就每每痛切地感受到缺乏逻 辑带来的问题。有时我想,或许不是学生缺乏逻辑,而是时代的发展让逻辑也改变了,学生的逻辑和我的逻辑无法接轨了?就好比网络上不断造出的“新词”,不说 同学非要说童鞋,不说悲剧非要说杯具。至于数学,我倒是觉得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还可以,所以除了与数学有关的学科把数学当作专业科来考察外,倒没有必 要增加这门考试科目。虽然国家没有统一的语文和逻辑考试,但我却在认真考虑,今后招收学生如何通过某种方式考察他们在这两方面的水平。
还 有些内容缺乏有效的考察手段,比如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协作精神、工作热情、学习态度等等。笔试肯定考不出来,面试十几二十分钟谁能看得清?对此最有效的办 法也许是导师或其他老师的推荐信,但现在官样文章、千篇一律的推荐信满天飞,对于回答上面的问题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对此究竟该怎么办,我 也还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导师选学 生有某些共性,但个性其实一点也不少。我挑选学生很在意的方面,有的导师根本不在乎;反之亦然。因此,学生们与其挖空心思去考虑怎么才能讨某个老师喜欢, 不如认真考虑一下你们做师徒是否“匹配”。不合适趁早别往一起凑合。否则,几年下来不仅痛苦,甚至可能反目成仇;或者学生表面上还能忍着,但毕业如同“逃 出虎口”,从此再也不愿见导师,这又是何苦?
说到底,现行的研究生录取和培养 制度也大有问题。我认为除了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也应该允许学生以更灵活的方式上学。录取工作既然在大多数地方已经由研究生院强势主导,那就干脆按照他们 制定好的游戏规则,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进来好了。然后学生再和导师双向选择。没有学生挑选的导师空一年不招生,没有导师挑选的学生则可以等待下一次机会,或 者干脆转学和退学。当然能这样做的前提是学制必须灵活。
这篇说的是导师和学生怎么互相挑 选,主要和入学考试及录取有关。至于研究生培养和毕业中涉及到的更多问题,就留待下一篇博文探讨吧。

TAG: 学生学校导师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