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常见问题浅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12-25 08:23:54/ 个人分类:药物分析

摘自:《中成药》文/周跃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的基本属性。安全是前提,有效是目的,质量可控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可控性是药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质量标准是监控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质量可控性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在不断规范的同时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趋势,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试图就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文中多属个人观点,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分布状况为了解近年来申请注册的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对20012002年申请号连续的200个申请临床研究的中药新药品种进行了分析,对补充通知中与质量标准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统计归类。由于申报临床研究的新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故统计的数据只能代表所统计时间段内的情况。在统计的200个申报的新药品种中,直接因药学问题不批准或退审的品种有7个,占35%;药学方面符合新药临床前研究要求,直接建议批准临床研究的品种有28个,占14%;药学内容需补充资料的品种165个,占825%,其中需补充质量标准研究资料的品种156个,占78%。 从上表可见,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中,确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如重金属砷盐问题、处方药味鉴别、含测方法学研究、含测限度等。表中同一个品种的质量标准部分可能同时存在几个问题。

2对于中药新药质量标准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2.1 关于鉴别

处方药味的鉴别是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光谱鉴别、色谱鉴别等,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较好。

鉴别药昧的选择:可根据处方组成及研究资料确定相应的鉴别项目,原则上处方中各药味均应进行鉴别研究。当中药处方中药昧较多时,可优先鉴别处方中的君臣药、贵重药、毒性药。一般情况下,药味中所含特征性成分建立了含测方法,可以不必进行鉴别,若测定的成分广泛存在于较多药材中,该药材的鉴别仍有意义。鉴别药味少、未对贵重药材及毒性药材进行鉴别是常见的问题。

鉴别方法的研究:随着各种高效薄层板、自动点样等仪器的日益普及,使得薄层鉴别的分离度及重现性提高,薄层鉴别方法已成为中药质量标准中最重要的质控方法之一。薄层鉴别需选择适宜的对照物对照。当处方中有一味以上药材同时含有待鉴别成分时,应增加对照药材对照,以提高专属性。如人参与三七、黄连与黄柏等。对于处方中的贵重药材也需注意鉴别方法的专属性,如对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等应注意区分,天然牛黄不含有猪去氧胆酸,而人工牛黄中含有,可利用该特征将二者区分开。此外,多基源的中药材的薄层行为不同时,可采用对照品对照,如秦艽有4个来源均含有龙胆苦苷,应采用龙胆苦苷对照品作为对照,而不宜采用秦艽药材作对照,相似的品种还有甘草、远志等。薄层鉴别方法常见的问题有:专属性差、未提供薄层照片、阴性样品有干扰或阴性样品点样量过少等。

分组鉴别法:对于处方药味较多的中药复方制剂而言,要鉴别其中的每一药味常比较困难,干扰多,工作量大,且不能充分利用每一种色谱条件下表现出的丰富信息。可采用分组鉴别法,即按处方药味所含成分的类别进行分组,合并同类项,针对某类成分的特点进行样品的前处理、选择薄层色谱条件。可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媒、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不同展开系统、不同的薄层板及不同显色剂或检测条什等,制备多张图谱进行鉴别,以达到充分利用色谱信息,提高鉴别效率,体现复方整体特征的目的。如处方中有多个药材含有生物碱时,可利用生物碱的特点,进行样品的提取分离、展开、显色,在一张图谱上同时鉴别多昧药材,并体现出该条件下复方的特征。采用分组鉴别法,利用多张薄层图谱,可鉴别处方中大部分药味,能从多个侧面反应复方的整体特征。进行分组鉴别法的方法学研究时,需要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色谱行为特征与处方药味的对应关系。对照物可采用对照提取物(按复方的处方定量的取对照药材,在严格控制复方工艺的条件下制备,并低温贮存)作对照进行鉴别,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复方的整体面貌。此外,对照提取物对照可模拟复方药味成分在制备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使对照提取物的色谱行为尽可能与制剂样品一致,起到指纹鉴别作用。对照物也可采用几种对照品的混合物,或几种对照药材的混合物,也还可以采用一组已知化合物作对照,类似于基因或蛋白研究中的marker,通过对样品色谱中各斑点与已知物或对照品斑点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体现样品的特征。

2.2关于含量测定

含测方法是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对于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新药而言,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药品质量。对于复方制剂而言,尽管测定的成分仅占制剂的很小部分,但只要指标选择恰当,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含测指标的选择:应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及所含成分选择合适的含测指标,尽量体现含测指标与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关联。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含测指标选择不当也是常见问题之一。如以丹参为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复方,测定丹参酚酸比测定丹参酮更能反应药物的质量。如某中药复方以五倍子为君药,用于痔疮的治疗。考虑到结合状态的鞣质可与蛋白质作用产生收敛作用产生收敛的效果,其质控指标可选择水解后的总没食子酸量与未水解时游离没食子酸量之差,以间接反映结合状态鞣质的含量,比采用水解后总没食子酸量为测指标更能反映产品的有效性。目前,中药新药质量标准中,许多适应症完全不同的新药却采用相同的含测指标,如芍药苷、黄芪甲苷、大黄素、绿原酸等,难以真正反应中成药的质量。新药的质量需要通过真正反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成分表现出来。质量控制一旦脱离了中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就会偏离方向。

中药复方制剂含测指标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1)
需考虑含测指标与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关系。首选新药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为含测指标。如含有罂粟壳的止咳药中药,应测定吗啡的含量,并确定合理的含量限度范围。

(2)
需考虑含测指标成分的理化性质。当新药中所含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因缺乏标准品、或因其他成分的干扰而确实难以建立含测方法时,可考虑选择与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相似、理化性质相近的指标成分,或大类成份为含测指标,以间接反映新药的有效性或安全性。

(3)
需考虑新药稳定性研究的需要。稳定性研究需要反映新药稳定性的灵敏指标。如含有苷类成分的新药,如采用水解后苷元的含量为含测指标则难以反映在贮存期问苷类成分水解成苷元的情况。新药中有几个有效成分都可测定含量时,需选择稳定性较差的成分,以反映药物的稳定性。

(4)传统中药需考虑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传统工艺制成、以传统功能主治表述的中药复方制剂。其含测指标应考虑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首选君药的成分为含测指标。

(5)
需考虑含测指标成分与工艺的关系。如含何首乌的复方,以其水提工艺制成的制剂中大黄素的含量很低,而用四羟基二苯乙烯苷为含测指标较好。

(6)需考虑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处方中含有多个明确有效成分的,或者处方中药味分别按不同路线提取的,建议研究建立多个含测指标;鼓励将有效成分、大类成分、浸出物等指标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控制产品质量。

(7)中药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需要考虑与基础研究的关联,体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研究成果,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应结合新药应用研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的水平。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是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基础,应加以充分利用,体现研究的继承性。如板蓝根一直缺少合适的含测指标,现发现其所含喹唑酮成分具有抗病毒活性,且溶于水及乙醇,含量稳定,有代表性,适用于作为板蓝根的质控指标。

(8)其他。含量限度过低者(如低于万分之一),应增加含量测定指标或浸出物测定。在建立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有困难时,也可考虑建立生物测定等其它方法。中西药合用的复方制剂,需建立中药及每个化学药的含测方法。


含测方法的选择:含测方法既要体现分析方法的进步,同时也需要兼顾我国大多数申报单位及药检部门的实际情况。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可在参考有关质量标准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黄芩苷已有较成熟的HPLC含测方法就不必采用分光光度法;LC-MS尽管为较好的含测方法,但由于仪器的普及程度等原因,目前尚难以列入标准中。中药所含成分较复杂,常用的含测方法有HPLCGCTLCs等。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含量时,建议明确扫描积分的参数设置 (灵敏度、线性漂移等),并对测定条件进行标准化(应采用预制板等),待测斑点的扫描图谱应与对照品一致。

含测方法学研究:含测方法学研究是质量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常见的问题有:样品测定的浓度超出线性范围、方法学研究项目考察不全、阴性干扰、检测条件选择依据不足、自检结果与省所复核数据差距大等。有的品种样品经前处理后,实际加样回收率低,应说明实际情况。

样品前处理方法是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中药成分复杂,不经过处理难以满足现代仪器分析对样品的要求。通过前处理,可达到排除制剂辅料及部分共存杂质的干扰、提高分离度、富集样品、缩短分析时间、保护仪器包括分析柱等目的。从定量分析观点看,前处理还需要兼顾回收率问题。采用超声提取时,需明确所用仪器的功率,并注意样品放置的位置。

分析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律。无论分析对象是化学药、还是中药,对于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是相同的。原则上,可参照药典二部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于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新药。具体范围或限度的确定可根据中药样品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中药复方制剂所含成分复杂,分析难度大。实际工作中,常常可见到省所复核的数据与白检同批样品的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有的品种在研究时用新的色谱柱分离度符合要求,一段时间以后分离度就难以符合要求了。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是常被忽略的内容,中药的化学对照品配成溶液后常常不够稳定,但由于其价格的原因使用时间较长,需要考察对照品溶液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确定对照品溶液的使用期限。对于单一成分的HPLC含测,可在待测成分色谱峰的顶部及底部取3个点,比较其紫外扫描曲线。准确度、精密度、重现性、线性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有效部位新药的大类成分含测是质量标准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分光光度法检测的专属性较差,需特别注意对含测方法的专属性进行考察。加强样品的前处理,避免杂质的干扰是常用的方法。如总黄酮的含测可采用聚酸胺吸附排除部分烦扰,总皂苷的含测可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分光光度法的含测结果常常难以真实反应有效部位新药中有关成分的含量,有时大类成分的含量大于50%,但单一成分的含量仅1%左右,此种情况下,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如根据所含成分的性质加强样品的前处理,利用LC-MS等技术,研究同类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等。对于有效部位中已知成分多,且含量较高的品种,混合对照品法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该方法的原理是,选定某一批次的有效部位提取物为混合对照品,用分离得到的已知成分单体为对照,对混合对照品进行标定,以后,采用该混合对照品为对照品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含量测定,这样可节省大量的对照品。当然,第一批混合对照品用完后还需要若干对照品单体对下一批混合对照品进行标定。

含测限度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药建议以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总量的标示量投料,并规定制剂的含量范围,如为标示量的90%~110%。中药复方制剂的含量限度仅以低限表示有其缺陷,最好能够以含量范围表示,尤其对于含毒性成分、生物活性较强成分的应制订合理的含量限度范围。对于处方剂量固定的中药复方而言,由于中药材的含量变化较大有时难以确定较小的范围,可以根据药材含量的实际波动情况制订较宽的含量范围。以避免可能因药材含量波动过大而带来安全性问题。控制投料药材的含量范围,采用药材混批投料等方法,可有利于保证不同批次药物的质量相对稳定。在确定含量限度时,需考虑药材、大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

2.3关于重金属及砷盐检查

重金属及砷盐是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中经常被忽略的内容。砷盐检查中需注意进行有机破坏,干法消解时,需酌加稳定剂,鼓励进行方法学考察,避免高温下砷的挥法。一般情况下,中药新药制剂中重金属小于10mg·g-1,砷盐小于2mg·g-1时,有关检查可不列入质量标准。超过该限度需查找原因,并将相关检查项列入质量标准。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治疗白血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其含砷量较高是合理的,因为砷盐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砷盐的含测方法,规定含量范围,同时在说明书中明确有关注意事项。

对于重金属及砷盐的限度要求,以浓度作为限度单位有其局限性。一般情况下重金属及砷盐引起的小良反应与进入人体的总量有关。如日用剂量为10g(O25g·-1×4次/日)的胶囊剂,在含砷盐为2mg·g-1时,因药物摄入的砷盐量为2μg·-1 ,而日用剂量为500mL的大输液,在含砷盐量为2mg·g-1时,因药物而摄入的砷盐总量为1000μg·-1 ,尽管以上胶囊与大输液所含的砷盐浓度相同,但二者所含砷盐的绝对量相差500!若规定日服药物中重金属及砷盐的最高剂量,可更准确反应药品的安全性。

各种金属离子的毒性不一,测定总的重金属量不一定能很好反应其安全性。建议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铅、镉、汞、铜等单一重金属的量可更准确地反应药物中重金属的实际情况。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以及食品、饮用水标准中有关金属离子的限量检查方法及限量标准可供参考。

2.4关于注射剂的检查项

注射剂的检查项较多,包括:蛋白质、鞣质、草酸盐、钾离子、树脂、炽灼残渣、总固体量测定、不溶性微粒、指纹图谱等。指纹图谱:目前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可参照国家药典会颁布的中药注射剂色谱指纹图谱试验研究技术指南 (试行)”进行。药材、工艺、包装及储存等都可能影响药品的指纹图谱。目前指纹图谱的检测及评价方法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其中问题之一是,在不同检测条件下,指纹图谱的重现性较差。采用标准提取物”(人为指定的具代表性的样品)对照的方式,可抵消色谱柱、流动相等系统误差,改善指纹图谱的重现性,即只要样品与标准提取物的色谱行为一致即可。此方法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保证不同批次标准提取物之间的相对稳定,可考虑以指纹图谱中可定量测定的成分为参照,对不同批次标准提取物进行不同色谱峰所代表成分的量的对比,经校正后使用;此外,可建立严格的标准提取物质量标准,规定不同批次的标准提取物在标准的色谱条件下的色谱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尝试采用此方法。其他检查:糅质、蛋白质、草酸盐、钾离子、树脂等检查对于小容量的注射剂和大容量的注射剂而言,在方法上也可考虑有所区分,如鞣质检查作为一定性检查方法,有其最低检出限。对于含等量药物的5mL的注射剂和500mL的输液同时进行该检查时,若取样量都是2mL,因二者浓度相差100倍,则有可能当小容量注射剂检查阳性时,含相同量鞣质但浓度小100倍的大容量注射剂的检查可能为阴性。建议研究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减小误差。小容量注射剂的微粒检查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2.5关于溶出度

溶出度检查主要用于难溶性或难吸收药物的口服固体制剂,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或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和急救的固体口服制剂。固体制剂在胃肠道有一个溶出和吸收的过程,一定条件下,溶出度可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崩解和溶出。此外,溶出度也是考察不同批次产品质量一致性的指标。目前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中药新药的固体口服制剂可参照药典(二部)方法进行溶出度检查。

设计溶出度测定方法时,要注意介质脱气、温度控制、取样位置固定、滤过中的吸附等,这些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溶出介质可首选水,还可选择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缓冲液 (pH38)等,介质中一般避免加入有机溶剂,可添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05%以下)等。当药物确实不易溶解时,可视具体情况加入尽可能少的异丙醇、乙醇等,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溶出曲线一般取57个时间点分别取样测定,定点取样时间点尽量在拐点处,溶出曲线研究要注意全溶出问题。一般规定30min45min,溶出大于75%~ 80%。此外,需要考察辅料、胶囊壳及滤材对测定结果有无干扰以及克服干扰的方法,末端吸收的药物需特别注意。

2.6 其他

性状项描述。由于中药制剂性状的影响因素较多,如药材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浓缩干燥的温度时间、制粒方式等,仅按实验室样品进行性状描述,有可能使得大生产时的样品性状不符合要求。

生物学方法也是一种较好的质控方法,适合于有效成分不明而生物活性明确的中药制剂,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将体外的药效试验作为质量控制的手段。其优点在于,生物学检查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中药某一方面的药效作用。如某含地龙冻干粉的胶囊,可进行蚓激酶的纤溶活性检查。某进口植物药将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列入了质量标准。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缩宫素生物检定法都可尝试用于具有相应作用的中药。基于中药对细胞、细胞因子、基因、蛋白()影响的体外试验,也是可以尝试的方法。生物学方法的要求较高,需要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还要排除复杂中药成分的干扰。

3结语

中药具有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等特点,其质量标准的研究是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新药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使质量标准能够反应中药新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能反应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


TAG: 中药药物分析质量标准

renqiang-----phytochemistry 引用 删除 renqiang   /   2008-05-17 13:56:50
说的非常对啊.
renqiang-----phytochemistry 引用 删除 renqiang   /   2008-05-17 13:56:18
1
bingabinggun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bingabinggun   /   2007-12-25 09:32:40
这篇文章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5-04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649
  • 日志数: 9
  • 文件数: 25
  • 建立时间: 2007-12-15
  • 更新时间: 2009-02-0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