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工程研究所
400-6699-117转1000
研究所定位:
水生态工程研究所工作主要针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中河流、湖沼、河口、湿地等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威胁,以“变化条件下多尺度水文过程、水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间的影响及反馈机制”为关键科学问题,重点揭示不同水文情势、水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发育和演替过程的影响,阐明生态系统结构及格局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反馈机制,开展生态水文及水力学模型、生态需水评价、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及水生态安全调控研究,提出维系和发挥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技术手段、调控模式,从而实现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的有机结合、把握国际学科研究前沿和应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目标。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关注多时空尺度水文格局及过程变化对水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迁移转化、生物过程及生态系统整体平衡的影响,阐明生态系统结构及格局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反馈机制;在实用技术研究方面,以生态水文过程的模拟、水生态安全调控及生态补偿为重点,开展生态水文及水力学模型、水生态修复技术、水资源配置及水生态安全调控技术研究,综合考虑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生态保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维系和发挥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
研究方向:
研究成员:
所长:蔡宴朋
成员:杨志峰、崔保山、刘静玲、陈彬、孙涛、白军红、李迎霞、易雨君、杨薇、刘海飞、刘强、邵冬冬、尹心安
近五年承担的部分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及调控机理,2017-202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高纬度湿地生态风险评估与适应性调控途径,2016-202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梯级水电开发下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生态修复,2016-2020;
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浅水草型湖泊生态水文过程演变机制与综合调控,2015-2019;
国家创新群体项目,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综合管理,2012-20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围填海活动对大江大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影响机理与生态修复,2013-2017;
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全球环境变化下湿地生态流量及调控,2012-2016;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水利,2012-2015;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评价、水质模拟和污染风险预警预报物联网服务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011-2014。
近五年重大科研成果
目前水生态工程研究所在流域/湿地生态需水及配置、重大工程胁迫下的生态效应以及生态健康评价及安全调控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和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为完善和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二级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国际上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提出了生态需水阈值理论、形成了以“机理-模型-配置-调度”为主线的生态需水评价体系、提出了旱地、河流、湖泊、城市及河口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需水定量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多尺度生态需水动力机制、构建了生态需水多类型、多过程和多功能整合模型、建立了“三生”用水配置的优化方法和水库生态调度模式。在ES&T、Journal of Hydrology、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国际期刊发表数百篇篇学术文章、出版了“湿地生态需水机理、模型和配置”等系列学术专著。“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水资源保障技术”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湿地生态需水整合模型、优化配置与生态调度技术”获201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开展上述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水生态工程研究所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二等奖各一项。形成由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拔尖/青千为核心和骨干力量的学术团队、近五年发表SCI论文近28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同时、水生态工程研究所承担了系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承担课程
本科生课程: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学科前沿讲座、湿地学、环境科学概论、地下水污染治理、环境系统工程、湿地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数据分析、学科前沿讲座
研究生课程:环境科学最新进展、湿地学、环境生态学、湿地学、生态水文学、环境学原理、中国概况(中国生态环境)、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管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环境科学最新进展、高级系统生态学、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管理、土壤水分与植被动态、生态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