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作物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400-6699-117转1000

实验室名称 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所属领域 现代农业
所属类型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认定部门 北京市
认定时间 2009年
依托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主任 李自超
领衔专家 科研队伍: 院士1人,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高级实验师1人(新增教授3人,副教授5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增3人),校级特聘教授(人才引进)5人(新增3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次(新增2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新增),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3人。 骨干专家: 实验室主任:李自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0月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现任中国作物品种资源学会理事,中国野生稻协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副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国农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4年被科技部评为“973”先进个人。近几年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农业部“948”引进项目、云南省省校合作项目等10余项。特别在水稻遗传资源核心种质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陆稻抗旱基因的分子图谱定位及抗旱分子机制等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独立讲授研究生Seminar、本科生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基础等课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及教学工作已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教学成果奖1项,合作出版著作3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 实验室副主任:刘志勇,男,1999年7月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获农学博士,1999年10月至2001年1月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ETH Zurich)博士后,2001年3月至2004年6月美国夏威夷农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2005年1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锈病、白粉病多样化抗源的鉴定、选育、分子标记定位和分子育种、小麦重要功能基因和QTL的定位、克隆、比较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重要研究论文在Nature杂志上发表。 实验室副主任:徐明良,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于浙江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于原江苏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1996年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初以交流学者身份赴德国Hohenheim大学交流访问一年、继以博士后身份工作一年,1999年初到美国Illinois大学作为期三年半的博士后研究,2002年回扬州大学工作,2003年调入中国农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水稻和苹果等作物的功能基因克隆。自1997年以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主流杂志(SCI收录)上发表论文12 篇,总影响指数接近30,SCI引文次数近百次。现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一个,国家高科技“863”项目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中国农大人才基金一项,总经费达500万。为本科生开设《植物基因工程》,为硕士生开设《分子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遗传学进展》,为博士开设《植物分子生物展》等课程。本人指导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生16名。
服务内容 总体定位: 围绕农作物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瞄准学科前沿,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别从作物的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作物性状的遗传、生理机理,进行品种改良;为农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途径、新材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和新方法。 研究方向及目标: (1)功能基因组研究(包括功能基因组平台构建、重要基因鉴定和克隆、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构建能参与国际功能基因组研究竞争的技术平台,力争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或领先;分离农作物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为农作物品种改良提供有益的基因资源;针对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状,深入系统地开展功能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阐明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2)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研究 系统地阐述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与分子基础以及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出杂种优势利用的新学说,创造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提高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效率,加快强优势组合的选育与利用。 (3)种质资源创新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收集、鉴定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建立农作物核心种质及微型优异种质群;将新一代基因组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评估作物遗传资源,筛选新种质,发掘新基因,为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有用信息。 (4)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 发展基因组育种新技术、转基因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定向分子育种设计;以农业的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为总目标,建立主要性状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与常规育种技术整合,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途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并培育优质、高产、营养高效、多抗及具特殊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创建与新品种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5)作物生理遗传 开展作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的生理基础研究;建立遗传材料高通量表型鉴定的方法和平台;评价绿色超级稻产量潜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探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改良策略与目标。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