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发表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1926年化学系成立之初就作为重点发展的“专门方向”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但是分析化学教学一直得到保持和延续。1972年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分析中心,1978年始恢复招收“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专业的

应用方向:色谱分析 微流控分析 电分析 光谱及波谱分析 材料与表面分析 药物分析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由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置的法定检验机构,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工作。始建于1954年,现有建筑面积约11200平方米,有职工18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3人,包括高级技术职称44人,中级技术职称51人;博士5人,硕

应用方向:药品检验 化学药品 中药材 抗生素 生化检验 微生物检验 仪器研发 药品注册检验 真假药鉴别 中药标本 药效学 药理毒理 保健食品 药代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

满怀重铸浙大药学辉煌的希冀,在潘云鹤校长亲自运筹下,材料与化工学院11名教职员及30名研究生于2002年底成建制调出,重组浙江大学药学院,一个传承和弘扬求是创新文化的团队-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由此诞生。 秉承潘校长重托,本研究所从2003年初成立伊始就创新发力,奋勇拼搏,当年科研经费即达900

应用方向:药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 药物设计 中药现代化 药品质控 仪器研发 制药技术 毒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一、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校领导下的正处建制直属科研机构,下设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项目部、学科建设部、教学培训部、无机室、有机室、电子信息室等。目前中心拥有核磁共振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液谱质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色谱红外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扫描电子显微

测试服务:无机化合物定性定量 有机化合物定性定量 物相分析 结构分析 表面分析 热分析 同位素 新材料

广西师范大学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实验室是由2001年广西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由生物无机与配位化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年该实验室经广西区科技厅评估获广西创新计划科技金源单位称号)、生命过程与环境分析科学三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整合组建而成,2005年1月被广西科技厅确认为首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

应用方向:药用资源化学 生物无机与无机药物化学

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93年6月成立的光电智能材料研究室及1995年9月成立的智能材料研究中心,2008年3月更为现名。现有教授2人、特聘研究员2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秘书1人,其中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应用方向:分子材料 纳米材料 纳米化学

东华理工大学现代质谱实验室

       东华理工大学现代质谱实验室(江西·南昌)主要从事现代质谱学和光谱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仪器关键部件研制和新技术应用开发等。实验室面积1600m2,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近年来,实验室在复杂基体

测试服务:药品

应用方向:质谱 质谱成像 质谱研发

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拨款开始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验收通过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小空间、小时间尺度的微加工和物理测量手段的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需求,力争在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下,做到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

应用方向:介观光学 软凝聚态 纳米光子学 超快光谱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属于国家教育部系统唯一的从事高性能陶瓷材料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的前身-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于1987年被评为重点学科;1988年列为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1991年开始建设“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rdquo

应用方向:高温结构陶瓷 信息功能陶瓷 陶瓷基复合材料 能源环境材料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现任实验室主任是

应用方向:基因图谱 重要基因分离克隆 功能基因组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种质资源创新及遗传多样性 分子技术育种 新品种选育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于1989年创建,1995年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4月经科技部批准更改为现名。 研究方向 实验室针对我国尤其是华南地区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应用方向:害虫生物防治 水产养殖病害控制 有害植物控制 有害环境微生物控制 基因资源和功能与有害生物控制 适应性进化与有害生物控制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批准立项,1996年对外开放,在2001年和2006年两次通过国家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实验室依托于华东理工大学,主要从事生物反应器为核心的生物工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反应器与过程工程、生物催化与反应工程、生物分子设计与产品工程、生物传感与系统

测试服务:微生物 生物分析

应用方向:工业生物技术 微生物制药 生物分析 生物催化 微生物酶工程 生物反应器 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暨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两校于2007年4月17日建立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汇聚两校力量,在同年申请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暨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实验室参照国内外先

应用方向:再生医学 发育生物学 再生生物学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组织工程 生理学和免疫学

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学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和南方医院病理科,2000年正式批准为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2001年被批准为广东省A类重点学科,2002年批准为广东省功能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转基因动物技术平台所在单位,2005年批准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006 年正式评定为

应用方向: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 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等手段探索生物个体发育和与发育相关的人类疾病的遗传调控及其分子机理, 为国家重大需求如: 动植物遗传改良与人类遗传发育疾病防治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应用方向:分子生物 分子生物学 分子育种 生物分子 生物分子检测 生物分子物理 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建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学科交叉,重视自主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2008年,在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扶持下,在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以及实验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

应用方向: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药物制剂 蛋白质功能 蛋白质/多肽分析 免疫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于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建设,1986年开始运转,2002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担任学 术 委员会主任, 袁正宏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确定的主要学术方向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应用方向:病毒 病原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 分子免疫学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989年3月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委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6月获得批准。 1991年12月,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993年12月,经专家组论证、中国科学院批准,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5

应用方向:厌氧菌 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 微生物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南京大学,在生物化学系基础上建立起来,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1995年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2006年二次通过国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的成绩。 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施蕴渝院

应用方向: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 生物技术制药的关键技术研究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九十年代以来,介于宏观凝聚态与微观原子、分子之间的介观体系日益引起世界范围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与人们熟悉的传统宏观和微观体系比较,介观体系具有一系列新奇的性质、作用规律和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对其深入研究已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的层次:从宏观、微观到介观。介观领域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学科

应用方向:介观材料 介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