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化学技术> 化学生物学实验技术>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

关键词: 维生素 定量 测定来源: 互联网

相关专题

一、目的:

1.学习维生素C定量测定的一般原理,掌握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定量测定食物和生物体液中维生素C的基本操作技术。

2.概括了解维生素C的生理意义及其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含量。

二、原理:

维生素C是人类膳食中必需的维生素之一,如果缺乏维生素C,将导致坏血病发生。因此,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有防治坏血病的功效。抗坏血酸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尤其是柠檬果实和一些绿色植物 (如青辣椒、菠菜等)中含量特别丰富。

抗坏血酸在机体同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已知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代谢反应都需要抗坏血酸的参与。它是脯氨酸羟基化酶的辅酶,故有增进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机体中许多含疏基的酶,需要依赖于作为还原剂的抗坏血酸的保护,使酶分子的疏基处于还原状态,从而维持其催化活性。

由于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作用,它可促进免疫球蛋白 的合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还能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化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简称GSH),而GSH可与重金属结合而排出体外,因此维生素C常用于重金属的解毒。此外,抗坏血酸尚有许多其他生理功能,但其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抗坏血酸是一种不饱和的多羟基内酯化合物,稍有酸味的糖类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故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在溶液中其分子 内C2和C3之间的烯醇式羟基上的氢极易解离并释放出H+,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氧化后仍具有维生素C的生理活性,但它易分解为二酮古洛糖酸,此化合物不再具有维生素C的生理活性。维生素C有很强的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加热并有氧化剂存在时,易被氧化而破坏。还原型和氧化型抗坏血酸可以互相转变,在生物组织中自成一氧化还原系统。

由于维生素在营养学和临床方面的重要意义,故对食物和生物材料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是十分必须的。抗坏血酸的定量测定方法很多,有2,6-二氯酚靛酚(简称DCIP)滴定法、碘滴定法、2,4-二硝基苯肼法、Folin试剂比色法、紫外吸收法等。

其中广泛采用的是DCIP滴定法,它具有简便、快速、比较准确等优点,适用于许多不同类型样品的分析。缺点是不能直接测定样品中的脱氢抗坏血酸及结合抗坏血酸的含量,易受其他还原物质的干扰。如果样品中含有色素类物质,将给滴定终点的观察造成困难。

在酸性环境中,抗坏血酸(还原型)能将染料2,6-DCIP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

2,6-DCIP,而抗坏血酸则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氧化型的2,6-DCIP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但在酸性溶液中则呈粉红色。因此,当用2,6-DICP滴定含有抗坏血酸的酸性溶液时,在抗坏血酸未被全部氧化前,滴下的2,6-DCIP立即被还原成无色,一旦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全部被氧化时,则滴下微量过剩的2,6-DCIP便立即使溶液显示淡粉红色或微红色,此时即为滴定终点,表示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刚刚全部被氧化。

依据滴定时2,6-DCIP标准溶液的消耗量(ml),可以计算出被测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氧化型2,6-DCIP与还原型抗坏血酸常在稀草酸或偏磷酸溶液中进行反应。即先将样品溶于一定浓度的酸性溶液中或经抽提后,再用2,6-DCIP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其反应式如下: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