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细胞技术> 细胞染色技术>肝脏的结构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观察

肝脏的结构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观察

关键词: 肝脏的结构来源: 互联网

【实验目的】

1. 观察肝脏的解剖结构,掌握肝脏的位置、形态特点和体表投影。

2. 观察肝脏的组织结构,掌握肝小叶组成。

3. 观察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掌握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临床特点。

【实验对象】

尸检来源的正常肝脏和组织切片,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大体标本和切片。

【实验内容】 

1. 肝脏的解剖结构 

1)膈面:肝的上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2)脏面:注意辨认“H”型结构,左纵沟的前后部分别为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横沟称为肝门,包括进出肝门的肝管、肝动脉和门静脉。

2. 肝脏的组织结构 

1)肝小叶:呈多边形,小叶的中央为中央静脉,四周肝细胞索呈放射状排列,肝索之间裂隙为肝窦,窦壁由内皮细胞覆盖。

2)门管区:由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组成。

3)肝细胞:多边形,细胞分界清楚,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丰富,嗜酸性。

3. 急性普通型肝炎(acute viral hepatitis)

1)病变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轻微,点状分布。

2)肝细胞水肿:肝细胞体积增大而呈圆形,胞浆变空而透亮,有的细胞比正常大3~4倍,称气球样变。因肝细胞增大而使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窦狭窄。

3)肝细胞嗜酸性变:个别肝细胞浆染深伊红色,为嗜酸性变。严重者胞核消失,成一个圆形深伊红色的小体,即嗜酸小体(acidophilic body)。

4)少数点状坏死区散在分布,仅累及1至数个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已消失,而代以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诊断要点:①肝细胞广泛水变性;②点状坏死;③少量炎细胞浸润。

4. 门脉性肝硬化(portal cirrhosis)

大体标本

肝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呈结节状。切面为弥漫分布的灰黄色圆形结节,大小均匀(直径约在0.5cm以下)。结节之间为细窄的纤维组织间隔。

组织切片

1)肝脏正常结构已破坏,而代以由纤维间隔围绕的肝细胞团,称之假小叶。

2)假小叶大小不等,周围全部有纤维间隔包绕。其中肝细胞的数量不等,自数个肝细胞到几个肝小叶。肝细胞排列凌乱,不呈放射状。中央静脉偏位或缺损。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变及再生(肝细胞浆较深,核肥大而深染,有时可见双核)。

3)纤维间隔较狭细,内有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

诊断要点:肝脏变小、质地变硬,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完全破坏,由假小叶取代。

5.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大体标本

1)巨块型;肝脏显著肿大,切面见有一巨大肿块(多数在右叶)直径大于10cm,肿块灰白色,中央部有出血(红色)及坏死(灰黄色)。周围肝组织受压萎缩,但无明确包膜存在。巨块周围常可见多个小癌结节(肝内转移)。其余肝组织有肝硬化改变。

2)结节型:肝脏显著肿大,表面与切面见多个肿瘤结节。结节大小不等,灰白色,无包膜。结节间的肝组织有肝硬化改变。

3)弥漫型:肝脏肿大,表面及切面略凹凸不平。灰白色的瘤结节极小,弥漫分布于肝内,与肝组织或原有的肝硬化不易区分,但各处均见坏死出血变化。

组织切片

1)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染色较红(若分化差可偏碱性);核圆形,大小不等,染色深,核仁可见。有时形成瘤巨细胞。核分裂象偶见。

2)细胞呈梁状或索条状排列,索间有丰富的血窦,癌细胞与血窦之间仅隔以内皮细胞。有的区域见伴不同程度的细胞坏死、出血及淤胆现象。

3)癌组织边缘的肝细胞呈肝硬化改变。

诊断要点:⑴肝结节内细胞呈片状、条索状排列,间质血窦丰富。

⑵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异型性明显。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