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微生物学技术> 细菌>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关键词: 螺旋体来源: 互联网

网络

第十六章 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属原核型细胞),对抗生素敏感;与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活泼运动,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种类很多,有的有致病性,有的无致病性。根据螺旋的数目、大小和规则程度及两螺旋间的距离分为三科五属,其中对人有致病性的有三个属(图16~1)。

 

1.疏螺旋体属(Borrelia):有5~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其中对人致病的有回归热螺旋体及奋森氏螺旋体,前者引起回归热,后者常与棱形杆菌共生,共同引起咽峡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2.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有8~14个较细密而规则的螺旋,对人有致病的主要是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品他螺旋体,后二亦通过接触传播但不是 性病 。

3.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螺旋数目较多,螺旋较密,比密螺旋体更细密而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本属中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

此外,还有70年代发现的Lyme 病螺旋体,能引起慢性游走性红斑,又称Lyme病。该螺旋体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三属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见表16~1。

特性 钩端螺旋体 疏螺旋体 密螺旋体 外形 螺旋细密两端呈钩状 螺旋稀疏,旋幅不一,呈波浪状 螺旋细密,两端尖直 轴丝数 2 15~20 1~8 常用染色法 镀银法 瑞氏或姬姆萨氏法 镀银法 体外培养 28~30℃,pH6.8~7.5,3~4天 不佳 不佳 需气特性 需氧 微需氧 厌氧 胞壁 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 无左列的二酸 无左列的二酸 抵抗力 中性水中能活20天以上酸性水土中很快死亡 血内室温下存洗60天以上0℃下至少活100天 自然环境下不能存活 抗原特性 稳定、有型、群、属特异性,群及属抗原间有交叉 易变,属内抗原有交叉,型、株的抗原特异性高 较稳定、有种属特异性、属内抗原有交叉 已知种型 1种、20群、200型 42种,18种致病 101种,3种致病 储存宿主 野生鼠类、猪、牛、家畜、人 虱、蜱、人、动物 人 所致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回归热、咽炎等 梅毒、雅司病等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染色及培养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

图16~2 钩端螺旋体(暗视野映光法)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 蛋白质组 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钩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

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最适湿度8~30℃,pH7.2~7.5,常用柯索夫(Korthoff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繁殖,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二)抵抗力

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56℃10分钟即可杀死,60℃只需10秒,对常用消毒剂如0.5%来苏、0.1%石炭酸、1%漂白粉等敏感,10~30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与分型有关的抗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现抗原(P抗原),另一种是内部抗原(S抗原);前者存在于螺旋体的表面,为蛋白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是钩体分型的依据;而后者存在于螺旋体的内部,是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属特异性,为钩体分群的依据。目前全世界已发现20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发现了18个血清群,70多个血清型。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溶血毒素:不耐热,对氧稳定,具有类似磷脂酶的作用,能使细胞膜溶解,当注入小羊体内时,可使小羊出现 贫血 、出血坏死、肝肿大与黄疸、血尿等。

2.细胞毒因子:在试管内对哺乳动物细胞有致细胞病变作用,小鼠脑内接种1~2小时后出现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3.内毒素样物质;其性质不同于一般细菌的内毒素,但也能使动物发热,引起炎症和坏死。

此外,钩体在宿主体内的代谢产物如有毒脂类以及某些酶类:如脂酶、脱氢酶、萘酰氨酶、三油酸脂酶、脲酶等,可损害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升高,引起广泛出血,对肾也有损害,可致血尿、蛋白尿等。

(二)致病过程及临床类型

  钩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在野生动物和家畜中广泛流行。钩体在肾小管中生长繁殖,从尿中排出。肾长期带菌的鼠和猪是钩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猪、鼠的尿污染的水源、稻田、小溪、塘水等称为疫水,人在参加田间运动、防洪、捕鱼等接触疫水时,由于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能穿过正常或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时,钩体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 流产 ;此外,钩体还可经吸血昆虫传播。

人群普通对钩体易感,但发病率高低与接触疫水的机会和机体免疫力有关。以农民、支农外来人员、饲养员及农村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钩体病主要有在多雨、鼠类等动物活动频繁的夏、秋季节流行,这时节环境被钩体污染严重,加这农忙,人们与疫水接触机会多。

钩体通过皮肤粘膜侵入机体,约在局部经7~10天潜伏期,然后进入血流大量繁殖,引起早期钩体败血症。在此期间,由于钩体及其释放的毒性产物的作用,出现发热、恶寒、全身酸痛、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钩体在血中约存在一个月左右,随后钩体侵入肝、脾、肾、肺、心、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引起相关脏器和组织的损害和体征。由于钩体的菌型、毒力、数量不同以及机体免疫力强弱不同,病程发展和症状轻重差异很大,临床上常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流感伤寒型:是早期钩体败血症的症状,临床表现如流感,症状较轻,一般内脏损害也较轻。

2.黄疸出血型:除发热、恶寒、全身痛处还有出血、黄疸及肝肾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