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微生物学技术> 实验基础>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关键词: 钩端 螺旋体来源: 互联网

钩端螺旋体( leptospira )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 6 ~ 20um, 宽 0.1 ~ 0.2um ,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 c ”、“ s ”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 16 ~ 2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钩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最适湿度 8 ~ 30 ℃, ph7.2 ~ 7.5 ,常用柯索夫 (korthoff )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 3 ~ 4 天开始繁殖, 1 ~ 2 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 56 ℃ 10 分钟即可杀死, 60 ℃只需 10 秒,对常用消毒剂如 0.5% 来苏、 0.1% 石炭酸、 1% 漂白粉等敏感, 10 ~ 30 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与分型有关的抗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现抗原( p 抗原),另一种是内部抗原( s 抗原);前者存在于螺旋体的表面,为蛋白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是钩体分型的依据;而后者存在于螺旋体的内部,是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属特异性,为钩体分群的依据。目前全世界已发现 20 个血清群, 200 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发现了 18 个血清群, 70 多个血清型。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