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实验动物技术> 实验动物基本参数>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关键词: 马门溪龙来源: 互联网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模式种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此属动物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 (35个)相对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马门溪龙属有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省合川县和甘肃永登,前方为多棘沱江龙;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所有马门溪龙都是浅水栖息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水深约20米的湖泊中度过的。这些庞大的蜥脚类借助水的浮力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鼻子和眼睛长在头顶,类似现代潜艇的潜望镜,只要头顶微露水面,既可进行呼吸,又可窥测周围水面的动静,能长期呆在水下,需要时再选择有利时机上岸,以避免凶残的食肉类恐龙的突然袭击。马门溪龙主要靠水中的藻类和富有营养的柔软植物生活,有时也可能捕食一些软体动物和小鱼。 

马门溪龙在蜥脚类演化史上属中间过渡类型,为蜥脚类恐龙繁盛时期(距今 1.4亿年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部绝灭。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