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实验动物技术> 实验动物基本参数>鸣囊

鸣囊

关键词: 鸣囊来源: 互联网

又称声囊。脊椎动物、两栖纲、无尾目的多数种类的雄性,在头部腹面的咽喉部位具有1~ 2个囊状突起,称为鸣囊。鸣囊是雄性蛙类普遍具有的第二性征之一,具有扩大声浪的功能。在繁殖季节,鸣声可起一定吸引雌性的作用。一般鸣囊发达的,鼓膜也较发达。但也有的种类没有鸣囊,如中华大蟾蜍,也能发出细弱的声音,而生活在急流声浪大水中的湍蛙,一般无鸣囊,也不发声。有的鸣囊在外形上能够观察到(如黑斑蛙),称为外鸣囊,相反的称为内鸣囊(如中国林蛙和部分角蟾等)。鸣囊与口腔内舌的两侧(或近颌角处)的鸣囊孔相通连。外鸣囊又分为单咽下外鸣囊(如雨蛙),成对咽侧外鸣囊(如黑斑蛙),成对咽侧下外鸣囊(如虎纹蛙、沼蛙、大角蟾);内鸣囊又分单咽下内声囊(如淡肩角蟾、花背蟾蜍)和成对咽侧内声囊(金线蛙、中国林蛙)等。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