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实验动物技术> 实验动物解剖>下肢骨及其连接

下肢骨及其连接

关键词: 下肢骨 连接来源: 互联网

网络

第三节 下肢骨及其连接

一、下肢骨

下肢骨也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下肢带骨即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及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

1.下肢带骨-髋骨

髋骨hip bone(图3-28)为不规则的扁骨。16岁以前由髂骨、坐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臼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叫做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叫髋臼切迹。

  (一)髂骨

图3-28 髋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髂骨体位于髂骨的下部,参与构成髋臼后上部。由体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内面凹陷名髂窝,为大骨盆的侧壁,窝的下方以弓状线与髂骨体分界。弓状线前端有一隆起名髂耻隆起,髂窝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横位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的上缘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弯,叫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齐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翼的前缘弯曲向下,达于髋臼,生有上、下两个骨突,分别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后缘也生有上、下两骨突,分别命名为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约平第2骶椎。从髂前上棘向后约5-7厘米处,髂嵴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结节,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可分为坐骨体及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体的后缘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缘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迹,坐骨棘下方的骨缘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迹。由体向下延续为坐骨上支,继而转折向前内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与耻骨下支相连。坐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后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体重的承受点。

(三)耻骨

耻骨pubis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及耻骨支两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由体向前下内方伸出的骨条叫做耻骨上支,继而以锐角转折向下外方叫做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面为一卵圆形粗糙面,叫做耻骨联合面,与对侧同名面之间以纤维软骨连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上支的上缘有一锐利的骨嵴,叫做耻骨梳,其后端起于髂耻隆起,前端终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内侧的骨嵴称为耻骨嵴。由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孔,叫做闭孔,在活体闭孔有闭孔膜封闭。孔的上缘有浅沟叫做闭孔沟。

2.自由下肢骨

(一)股骨

股骨femur是人体中最大的长管状骨,可分为一体两端(图3-29)。

图3-29 股骨

上端朝向内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头的外下方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颈与体的夹角称颈干角,约为120~130°。颈体交界处的外侧,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转子,其内下方较小的隆起叫做小转子。大转子的内侧面有一凹陷称为转子窝。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转子间嵴相连。

体粗壮,为圆柱形,全体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行的骨嵴,叫做粗线。粗线可分内侧、外侧两唇,两唇在体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两端则逐渐分离。外侧唇向上外移行为臀肌粗隆,内侧唇向上前止于小转子。两唇向下形成两骨嵴,分别连于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两唇在股骨体下端后面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平面。

下端为两个膨大的隆起,向后方卷曲,分别叫做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下面和后面都有关节面与胫骨上端相关节,前面的光滑关节面接髌骨,称为髌面。在后方,两髁之间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间窝。内侧髁的内侧面和外侧髁的外侧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结节,为内收肌腱附着处。

(二)髌骨

髌骨patella(图3-30)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包埋于股四头肌腱内,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对,参与膝关节的构成。

图3-30 髌骨

(三)小腿骨

包括胫骨和腓骨,胫骨位于内侧,腓骨位于外侧。胫骨为主体,上端单独与股骨下端相接,腓骨未参与膝关节的组成,而以微动关节及韧带连接于胫骨外侧。但两骨的下端都参与踝关节的构成(图3-31)。

图3-31 胫骨和腓骨

⑴胫骨

胫骨tibia可分为一体和两端。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与股骨下端的内、外侧髁以及髌骨共同构成膝关节。两髁之间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间隆起。隆起前后各有一凹陷的粗糙面,分别叫做髁间前窝和髁间后窝。上端的前面有一粗糙的隆起,叫做胫骨粗隆。外侧髁的后下面有一关节面,接腓骨小头,叫做腓关节面。

体的前缘特别锐利叫做前嵴,由皮肤表面可以摸到。外侧缘为小腿骨间膜所附着,故名骨间嵴。内侧面表面无肌肉覆盖,在皮下可以触及。后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内下方的粗线,叫做�线。

下端膨大,下面有与距骨相接的关节面,内侧有伸向下的骨突,叫做内踝。外侧有与腓骨相接的三角形凹隐,叫做腓骨切迹。

⑵腓骨

腓骨fibula细长,也分为一体和两端。

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头,由皮肤表面可以触及。小头内上面有关节面与胫骨上端外面的关节面相关节,小头下方缩细叫做腓骨颈。腓骨体形状不规则,其骨间嵴与胫骨同名嵴相对,为骨间膜的附着处。下端也稍膨大,叫外踝,外踝的内面有呈三角形的关节面,和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共同构成关节窝,与距骨相关节。

(四)足骨

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⒁三部分(图3-32)。

图3-32 足骨

⑴跗骨tarsus属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侧部,相当于手的腕骨,共7块。可分为三列,即近侧列相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①距骨 距骨talus位于跟骨的上方,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前部为距骨头,前面有关节面与舟骨相接。头后稍细部分为距骨颈。颈后较大的部分为距骨体,体上面及两侧面的上份均为关节面,称为距骨滑车,前宽后窄,与胫骨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构成踝关节。体和头的下面,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分别与跟骨上面的相应的关节面相关节。

②跟骨 跟骨calcaneus位于距骨的下方,前端为一鞍状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部膨大,叫做跟结节。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后三个关节面,与距骨下面相应的关节面构成关节。内侧面的前上部有一突起,支撑上方的距骨,名载距突。

③舟骨 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状,位于距骨头与三块楔骨之间。舟骨的后面凹陷接距骨头,前面隆凸与三块楔骨相关节。内侧面的隆起为舟骨粗隆。

④骰骨 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于跟骨与第4、5跖骨底之间,内侧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 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块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1、2、3楔骨,向前分别与第1、2、3跖骨底相关节。

⑵跖骨metatarsus为小型小骨,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共5块,其形状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长而粗壮。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每一跖骨都分为底、体和小头三部,第1、2、3跖骨底分别与第1、2、3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小头与第1节(近节)趾骨底相关节。第5跖骨底向后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⑶趾骨phalanges of the foot共14块,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但都较短小。

二、下肢骨的连接

1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