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实验动物技术> 实验动物基本参数>滞育(diepause)

滞育(diepause)

关键词: 滞育来源: 互联网

   昆虫等节肢动物的生活史中出现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中止的生理现象。主要与光周期变化有关,如玉米螟的滞育率就随每日光照的时数而变化。通常把引起种群中 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周期,在玉米螟为 13小时 30分钟。温度、湿度和食物对滞育也有影响,例如温度每降低 5℃后,梨剑纹夜蛾的临界光周期就提高 1小时 30分钟。滞育发生于不同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如玉米螟、棉红铃虫的滞育发生于老熟幼虫期;棉铃虫、梨剑纹夜蛾发生于蛹期;天幕毛虫发生于未孵化卵内的幼虫。滞育由不利的环境条件引起,动物进入滞育状态后,须经过较长时间,并要求低温等因素的刺激,再回到合适条件下,才能继续生长发育。低温能使滞育提前结束,如将一种大型蛾的蛹置于 25℃的环境中,它可滞育 6个月左右;如将此蛹置于 0℃中冷冻 6周,然后置于 25℃环境中,它就立即发育。滞育受食道下神经节分泌的滞育激素控制。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