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植物学技术> 植物生理>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关键词: 苦苣苔科来源: 互联网

  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 1科。 多为具根状茎的草本,少数为灌木或乔木。叶对生或基生,稀轮生或互生,通常为单叶,不分裂,稀羽状分裂或为羽状复叶。花通常组成聚伞花序,两性,辐射对称或左右对称。萼片 4~ 5枚。花冠钟状或辐状,多数两唇形,雄蕊全部能育,或 4或 2枚能育;花粉通常具 3拟孔沟或 3孔沟。雌蕊由 2枚心皮形成,子房上位,半下位或完全下位, 1室,有 2侧膜胎座,或 2室而有中轴胎座、胚珠多数。蒴果,室背或室间纵裂,稀盖裂(盾座苣属 Epithema)或为浆果。染色体基数 x= 4~ 17。花多为雄蕊先熟,多数属由昆虫传粉,大岩桐亚科中一些具红色或橙红色花冠和长花冠筒,以及发育蜜腺的属(如大岩桐属、 Columnea、 Asteranthera)由特产美洲的蜂鸟传粉,亚洲热带的芒毛苣苔属具相似的花冠,也由鸟传粉。本科约有 135属 2 0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温带。中国有 56属约 413种,自西南、华南北达河北、辽宁西南部,多数分布于华南和云南东南部溶岩地区,有 28属为中国特有属。本科不少植物的花美丽,可供观赏,著名的有大岩桐属、非洲紫芭苔属、好望角苣苔属、芒毛苣苔属和欧洲苣苔属。中国产的石吊兰、牛耳朵、蚂蝗七、猫耳朵、降龙草等在民间供药用。

  本科与主要分布于温带的玄参科极为相近,后者的子房 2室,有中轴胎座,可以区别(但本科中有少数属也具中轴胎座)。本科与列当科(子房具侧膜胎座)也极相近,但后者为无叶绿素的寄生植物。

  演化趋势: ①叶对生到互生,不分裂到分裂,单叶到复叶;②花辐射对称到左右对称;③萼片分生到合生,花萼辐射对称到左右对称;④花冠辐射对称,雄蕊全部能育(辐花苣苔属) ,到花冠左右对称,雄蕊 1~ 3枚退化 ;⑤雄蕊分生到花药连着;花丝与花冠基部愈合到愈合至花冠筒中部或上部,全长等宽到中部变宽;花药基着到背着, 2药室平行到极叉开,顶端不汇通到汇通 ;⑥子房上位到半下位或完全下位;⑦侧腹胎座 2个均能育到 1个退化,或 2个侧膜胎座合生形成中轴胎座,或形成中轴胎座后,子房前室退化 ;⑧柱头 2枚到合生成 1枚,或其中 1枚退化 ;⑨蒴果到浆果;⑩种皮表面近光滑到具小瘤状或刺状突起,或具纵的或网格状隆起,无附属物到两端具钻状或毛状附属物。 本科根据子叶、子房等特征被分为 2亚科:

  苦苣苔亚科 子叶在发芽后变为不等大,子房上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非洲南部、西部和东部,少数分布于欧洲南部和大洋洲。苦苣苔族的花辐射对称,雄蕊全部能育,是本亚科的原始群,有 5属。其他 4族的花均为左右对称,雄蕊有 1~ 3个退化。长蒴苣苔族具蒴果和无附属物的种子,是苦苣苔科最大的族,约有 55属。芒毛苣苔族近似长蒴苣苔族,但种子两端突出,常成毛状附属物,有 7属。尖舌苣苔族也近似长蒴苣苔族,但同一对茎生叶常极不等大,或叶互生,子房卵球形或球形,有 9属。浆果苣苔族的特征为果实不开裂,肉质或壳质,有 4属。

  大岩桐亚科 子叶在发芽后等大,子房多为半下位或完全下位,少数上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墨西哥,少数产大洋洲。少数原始的属(如 Depanthus)的花辐射对称,雄蕊全部能育,子房上位,绝大多数属的花左右对称,雄蕊有 1~ 3枚退化,子房半下位或下位。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