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信息学技术> 数据库>脑结核瘤

脑结核瘤

关键词: 脑结核瘤来源: 互联网

  脑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桿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位于幕下较幕上者多,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临床上脑结核瘤分二型:1.全身型:伴有其他器官活动性结核,如肺、淋巴结甚至全身粟粒样结核,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全身情况差,一般预后差。2.局限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颅内高压症状,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临床表现   1.全身型: (1)咯血、咳嗽、发热、盗汗、消瘦等结核征象。 (2)伴骨与关节结核,胸壁与颈淋巴结核慢性脓瘘等表现或结核性脑膜炎表现。 (3)颅内压增高征象及小脑功能失调症状:病人有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局限性脑损害症状,眼震、肢体共济失调等表现。 2.局限型: (1)表现有低热、盗汗、消瘦、血沉快等结核征象。 (2)颅内高压症状和局限性脑损害症状,表现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癫痫发作,小脑损害症状如眼震,肢体共济失调。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慢性消瘦、低热、盗汗、全身营养不良、咯血、咳嗽等症状,以及头痛、呕吐、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行走不稳和癫痫发作等表现。 2.体查,有视力和视野改变、眼底水肿或有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失语和小脑体征。 3.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如X线摄片示胸部结核,骨关节结核等。 4.血沉加快。 5.腰椎穿刺,一般可进行,测量压力常有压力增高,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糖氯化物定量等,显示蛋白量增多,细胞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糖含量减少。 6.颅骨X线摄片,除颅内压增高征象外,偶见结核瘤钙化。 7.头颅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显示病变的大小。

治疗原则   1.全身型:先行抗结核药治疗。 2.局限型:手术切除颅内病源。 3.术前1—2周和术后用抗结核药治疗3—6个月。

用药原则   1.使用结核药联合或单独治疗结核。 2.如颅内压增高者,使用降低颅内压药物(如呋喃苯胺酸、甘露醇)。 3.地塞米松原则不用,如颅内压增高严重可酌情使用。 4.手术治疗者,术前术后均抗结核治疗。 5.使用抗癫痫药治疗或预防癫痫发作(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6.全身支持治疗。

辅助检查   1.疑本病局限型,检查专案以基本检查为主。头颅CT扫描可明确病变部位、数量、大小等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2.全身型者,应了解其他部位否存在结核,可行胸部摄片检查、肝胆胰B超检查等。 3.必要时可选MRI检查。 4.如无头部CT或MRI检查,可选择SPECT检查或颅脑超声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脑血管造影可定位。

疗效评价   1.治愈:经抗结核治疗和手术将病源清除。局部症状和体征消失。 2.好转:经抗结核治疗病源缩小,局部症状和体征好转。 3.未愈:病源增大,局部症状和体征加重。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