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信息学技术> 数据库>感受器电位 receptor potential

感受器电位 receptor potential

关键词: 感受器 电位来源: 互联网

感受器由感觉刺激引起的渐变的非传导性的电位变化。如果由于这一电位变化而在神经纤维产生向中的冲动,则特称为发生器电位。据有的研究者认为,感受器电位指的是感受细胞群的群体反应(mass re- sponse),例如由光照射视网膜而产生的 ERG,当声音刺激时于耳蜗看到的微音器电位等,而发生器电位则指的是以单个感受细胞记录的非传导性、渐变的(模拟性)电位。相反,有的研究者把 ERG和微音器电位这样的感受细胞群的电反应作为发生器电位,而单个感受细胞所发生的电位作为感受器电位。由于微电极方法的发展,现在几乎在所有的感受器中均已记录到电位变化。即使能量转换机制在各种感受器上有所不同,但作为一种电现象,在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显示为膜的局部去极化 [唯脊椎动物网膜的锥细胞(译注:还有杆细胞),由于光刺激引起超极化是例外 ]。在去极化时,有关的离子多半是 Na ,一般认为是由于感受细胞膜的离子透性增大,但在化学感受器上却不一定是通透性增大,而可能是物质在膜上的吸附起着主要的作用。在初级感觉细胞,感受器电位直接在神经纤维放电阈值最低的部位产生传导性放电(发生器电位),而在次级感觉细胞,经感受细胞与神经末梢间的突触而触发神经放电。这种突触现在被认为几乎全是化学性突触,但关于递质,还有许多是不清楚的。在网膜上,由光照射而产生的电位变化为霍姆格伦( Holmgren, 1865)所记录;在耳蜗内,对声音刺激的电位变化首由韦弗( E. G. Wever)和布雷( C. W. Brey. 1930)所记录,而卡茨( B. Katz, 1950)从肌梭记录了由牵拉产生的电位变化。此后,借助于微电极已从各种感受细胞中记录到。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