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信息学技术> 数据库>呼换科技体制的良心----范良藻访谈印象(一)

呼换科技体制的良心----范良藻访谈印象(一)

关键词: 呼换 科技体制 良心 范良藻来源: 互联网

4月1日周五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著名科学家范良藻先生作客博客中国,接受博客访谈。

范良藻,51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56年在中科院做研究生,师从钱学森。80以前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80年后奉命创建中科院第一院办公司——千帆公司,85年奉命创建深圳科技工业园。 作为一名知名的科学家,他建树卓著、成果颇丰,他的技术科学研究在世界领域上堪称一流;而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他敢于为科研体制的改革鼓与呼,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范良藻痛陈科研体制的弊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千帆公司是特殊时期的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蕴酿萌芽于11届三中全会官方社论的字里行间。此后,范教授直接参与中科院与北京海淀区合办公司——科海公司——的创建,点燃中关村科技开发区建设的火种。范教授个性强烈,事业开发阻力重重,常常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也是不为网友们熟悉的原因。 五六十年代,曾经揭露过力学所某人的剽窃问题,通过当时引起非常轰动的揭露事件,彰显其人之耿直、正义、敢呼敢喊、嫉如仇的一面。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范良藻体现出高度的重视和投入,基于多年的学术生涯的深厚积淀和对科技界的深刻了解,其痛陈时弊、真诚表露心迹的科研学者风范,深刻思考、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锄恶扬善、弘扬正义的凛然正气,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访谈,让我们更加贴近于一个与新中国同时代、共成长的老科学家、老知识分子的拳拳赤字之心,同时也引起我们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体制和出路的大量有益的思考。本次访谈中范良藻的无保留真诚参与和疾呼,是范良藻先生和组织方“博客中国”给我们带来的一笔宝贵的思考财富。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军事大国

 

“我们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军事大国。中国科学技术的发源是从军事科学开始的,但是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工业大国,所以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称之为世界强国。只有我们变成工业大国,又是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话,我们才能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范良藻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目前的总体科技水平在全世界的地位有相当高的评价,对于中国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的潜力是充满信心的。

作为一个在国内从事多年科技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老科技工作者,从建国初期我国在科技领域的一穷二白,到后来取得“两弹一星”、神舟五号上天等高精尖科技成果和技术进步的突破,范良藻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彻底改写世界科技版图的历史进程,在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于民族科技的自信心,才可以发出“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军事大国”的豪言壮语。

同时,范良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科技进步,必须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步起飞,才可以完成中国从科技的啊国向科技强国的破茧飞跃。

 

我们国家对我们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没有充满信心

 

“我们很大部分官员不相信中国科学家能够做得出来这个东西,他们忘记了我们做两弹都能够做出来,汽车小小的气囊我们能做不出来吗?后来一汽部汽车司最后还是引进了国外公司的气囊设计。他们不相信,第一,外国人当然不愿意用中国的气囊,第二官员也不相信中国科学家可以做出气囊。所以我经常处在一种惊愕和失落当中,我经常照镜子说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就这么样被人看不起吗?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的国情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国家对我们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没有充满信心。”

“我记得十年前,我遇到一个大众汽车公司的工程师跟我谈话,那时我就说我们中国要做气囊。汽车前面有一个气囊,一撞车出来一个大包来(保障安全)他们就跟我说你们中国人有水平和技术能够做这么高水平的技术吗?我们就跟大家说,你们德国人到现在能放人造卫星吗?我说你要知道,放人造卫星上所有的部件是我们这些人签了字才行的。他没话说了。但是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人工气囊的专利已经是第四代气囊了。”“现在采用的是第一代、第二代,我的第四代已经出来了。所以国家计委曾经跟我说一旦我们要引进的话请你来把关。”

“1957年10月份人民日报和上海解放日报刊登了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这个消息一公布以后在中关村引起了震动和讨论,因为中国人能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我看到有些美国留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在中国这样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得诺贝尔奖人才的。他讲完之后我就到另外的办公室里了,我说某某人说了这样的话,钱学森先生就说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人做出来的,都是可及的,而不是不可及的,都是可以达到的,而不是说不可以达到的。只不过他说作出重大科研成果是要出大力、流大汗的,我当然不能代替钱学森先生说中国能怎么样,但是至少他同意这个观点。事实上今天反过来我要问一个问题,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都是中国本土出去的,杨振宁先生的爸爸是在清华,他从小就住在清华园,钱学森先生年轻的时候是在北师大,后来到交大,后来出国了,说穿了人才没有出国之前已经是人才了,只不过到了美国有更好的氛围,能够做更前沿的题目。所以说中国人不行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所以在人才问题上,中国是一个人才大国,而不是一个人才小国。问题就在于出国的科学家回国之后受到中央的重视,在国内的科学家难道都不行吗?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可以说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因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且科学技术是上帝给人类的一个恩赐,是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自然规律对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平等的,只要你去索取它就会给你回报,难道我们中国科学家跟上帝打交道时上帝会不平等对待我们吗?不,上帝是绝对公平的。”

范良藻通过两个事例说明中国目前一些政府官员对于国内科技工作者没有信心的现状。

一是一汽部汽车司引进国外公司的气囊设计的事例。“他们不相信,第一,外国人当然不愿意用中国的气囊,第二官员也不相信中国科学家可以做出气囊”,对此类情况,范良藻的感受是“经常处在一种惊愕和失落当中”。

二是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荣获诺贝尔奖的事例。这个事例正好说明“中国是一个人才大国,而不是一个人才小国。”但是,为什么政府一些官员对国内的科学家仍然不够重视,没有信心?范良藻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思考认识问题,“问题就在于出国的科学家回国之后受到中央的重视”,反之没有出国的科学家相应的重视程度就不够。

在这里,范良藻间接揭露了中国目前科技主管部门的一些官员客观上存在的“崇洋魅外”病。“外来的和尚好练经”,可是,经过留洋镀金后的一些海归学者固然确有真才实学,但是,没有出过国的国内科技工作者也不能够说他们就没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科技创新必须发展科学、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项目)

 

当主持人提问:“我们了解到,在去年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考察中科院时,提出要加快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您认为要实现科技创新,现在必须要解决哪些问题?”范良藻这样回答:

“科技创新把它提到发展科学、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项目),这是党中央从建国以来第一次那么明确地指出了科学研究前进的方向。我作为一个老科学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了54年,也就是刚解放时我已经快高中毕业了,所以我是这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人,我有权力说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

“我们中国党中央对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从56年向科学进军和八大的要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已经很好地制定了建国方针,只不过中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经常被打断了,经常被误解了,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50年的风风雨雨,50年跟国际上不平衡的发展,和我们跟苏联、美国(相比),终于使我们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拨正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很多不在科技行业的人也许只看到字面上的不同,我们生活了几十年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呼吸的这一代由共产党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实际上是说到我们心里去了。我希望大家要制定出如何才能保证我们正确地走科技创新、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条道路的方法、方针和目标。我们排除一切干扰要达到这个目的。而胡主席讲的这件事情的实质就是四个字,科学研究对社会上最终产生效益的目的就是四个字“科技创新”。如果你不能创新你的研究就是浪费时间了,如果你不能创新,你是把国家的钱花掉以后,社会得不到回报。”

“我们现在是一个加工出口的大国,有人说我们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我们的企业家现在大多数人做的很大的时候,如果把内容拿过来看一看一双耐克鞋是在中国生产的,而在我们这里收购价大概只有十美元,可是这双耐克鞋最终到用户脚上时要一百多美元,我们就挣到一个多美金。可是有品牌的耐克公司转手就能够得到超额的利润。难道我们甘心永远这么下去吗?我们的DVD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欧洲出口一个DVD大概是50欧元,像万利达、新科这样的公司出口一台DVD哪怕挣一美元、两美元都干,可是要出口一台交专利费15欧元。我们现在又加入WTO了,又跟国际接轨了,要根据国际规范来做,要付15个欧元,这样的事情是喜剧还是悲剧呢?用我们的人力、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用我们的资源,污染了我们的天空和水,我们却送到国外去,让国外的企业家挣了大钱,难道我们还不知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么重要?”

“所以我现在感到中国有一些企业家满足于大批量处理,但是中国的企业家什么时候能够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帮助他们创造新的知识产权了?这大概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其实就是一句话,你相信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能挑起这个担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国家的发展,战后的日本、战后的西德、二战后的日本、二战后的西德一片废墟,彼德大帝之后的俄国走向的工业化,你们看到这三个国家的崛起,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的实施不都是本土知识分子来建立这个国家的吗?难道他们都是从国外进口、从美国进口人才、从德国进口人才?日本的科学家重建日本,西德就是西德的科学家重建西德,如果不落实到本土科学家身上的话,我们将会错失百年难得的振兴科技的机遇。胡主席提出来之后各界的人都应该仔细想一想,我们该做些什么。其实科技创新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神秘的,因为科技创新是有规律的,科技创新不是说别人能创新,我们创新不了。”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踩着模仿的脚步亦步亦趋,更不是科学家随意的天才创作,科技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时代的产物,迎接那些即将出生的时代产物是科学家的天职。”

“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高新技术的产品都受到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因此在追崇国外高新技术发展时切忌单纯模仿,要在消化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做到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何时通过协议产权共享,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才能避免廉价出口,让外方坐收渔利,使中国成为世界级的加工基地,并耗尽国内有限的资源。今后在面向全国、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竞争时,首先要界定是否拥有适当的、自主的知识产权,而决不因滥用科技创新四个字,没有自主何来创新。这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段话。” “这实际上是探讨如何在各个环节上,市场、企业投资、国家引导、国家级的研究所、清华北大等高校,大家应该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把我们的研究教学的目标向着科技创新这四个字对准方向。这也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范良藻认为,科学研究前进的方向就是科技创新和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项目,而且市场、企业投资、国家引导、国家级的研究所、清华北大等高校,很多方面的力量应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这个正确的方向。

他 以“像万利达、新科这样的公司出口一台DVD哪怕挣一美元、两美元都干,可是要出口一台交专利费15欧元”为例,来说明“发展科学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道理。

事实上,随着中国改革开发20年来的大发展、大进步,经济规模总量已经到达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和水平,原有的劳力密集、资本密集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时代的挑战,只有科技创新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科研、科技领域才可以有效的配合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才可有改变“用我们的人力、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用我们的资源,污染了我们的天空和水,我们却送到国外去,让国外的企业家挣了大钱”的不正常现象。

同时,范良藻希望更多的企业家重视知识经济的力量,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项目开发,而不是沉湎于低水平的模仿、一味靠压榨劳动力成本取胜和满足于大规模的重复建设。

在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时候,需要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企业、产品和项目是否具有真正自主的知识产权,是否可以真正长久立足于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

范良藻也进一步表达了国内一些企业界人士和上面所提到的部分政府官员一样,也存在轻视国内的科技工作者、对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缺乏信心的情况。

访谈到此,范良藻以一个科技创新的急先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我们感受到国内目前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各部门的一种怪现象,就是对于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自信,对于国内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轻松。这个话题是深深的掩藏在表面现象之外,但是确实深刻的揭示出我们目前国内对于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努力的一种深层次的普遍社会心态。

因此,这个话题也是沉重的。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