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信息学技术> 数据库>帕克氏效应 Parker effect

帕克氏效应 Parker effect

关键词: 帕克氏效应来源: 互联网

将硬骨鱼类的鳍条,沿横向作切痕,则在鳍条末梢有暗色带状部的形成,这一现象被称为帕克氏效应,而此带状部分称为尾带( caudal band)或帕克氏带。因为与鳍条平行走行的黑色素胞凝集神经被切断,所以在其支配下的黑色素胞失去神经的影响,细胞内的黑素扩散,从而产生尾带。由于帕克氏( G. H. Parker, 1948)对鱼类进行了试验并分析了机制,所以叫帕克氏效应( Parker effect)。最早 E. Brücke( 1852)氏曾对避役( chamaelcon)进行试验,发现凡是存在有黑色素胞凝集神经的动物的皮肤,如果切断神经时,一般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帕克氏认为此现象是由于被切断的胆碱能黑色素胞扩散神经,产生持续性兴奋所造成的,故从此便作为色素细胞双重神经支配学说的根据。然而,这种色素扩散,勿宁说是被动性的,即由于黑色素胞激素或由于刺激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机体胺的作用,才使黑素扩散增强。这样解释可能更为妥切。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