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张卓勇(左)在黄本立先生(中)家的合影

  张卓勇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迈入光谱殿堂的早年经历。1982年1月从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张卓勇进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师从黄本立先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从事原子光谱分析。众所周知,黄本立院士是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泰斗,也是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期间张卓勇的课题是:氢化物发生(Hydride generation)技术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AES)的研究。彼时,张卓勇对ICP-AES一无所知,完全从头学起。

  回顾ICP-AES的历史,张卓勇说道: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作为发射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是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一个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V. A. Fassel 教授和英国的Greenfield分别开展独立研究,不过他们在实现ICP-AES时采用的实验条件有很大的差别。从研究工作发表的时间来看,Greenfield 的文章(1964年发表)比Fassel 的文章(1965年发表)发表早了几个月。“在我开始读硕士时,ICP-AES比较热门,那时候ICP-MS(1978年Houk发明)才刚开始,还没有热起来,而且ICP-MS非常贵,只有欧美等几个国家的少数光谱实验室才有。在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科研条件很差,做科研工作也很辛苦,效率也低,能做出来出色的工作很不容易,其难度是现在的年轻科研工作者难以想象的。”张卓勇回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