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突发性主动脉炎的稳定期的治疗介绍

2023.3.12

  口服药物可选用抗栓丸,每次2~3粒,3次/d;曲克芦丁(维脑路通)0.2g~0.3g,3次/d;地巴唑20mg,3次/d;血管舒缓素(胰激肽释放酶)60~120U,3次/d;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250~500ml,加入川芎嗪静滴120~160mg,1次/d,2~3周为一疗程,可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红细胞聚集,延长凝血时间。妥拉苏林:25~50mg,3次/d口服。硝苯地平(心痛定):5~10mg,3次/d口服。己酮可可碱:0.1~0.2g,3次/d口服,或0.1~0.2g,2次/d静脉注射。川芎:具有扩张小动脉、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用法:80mg加入5%的葡萄糖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15天1疗程。

  阿司匹林50mg,1次/d;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3次/d。

  药物治疗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仅对肾动脉成形术或外科手术禁忌者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者,采用药物降压治疗,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讨论最多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对单侧肾动脉狭动脉狭窄所致的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在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可服用转换酶抑制剂,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但此类药物可降低狭窄侧肾血流量,故服用时应监测肾脏功能改变。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功能肾(自然或人工移植)所致高血压,对转换酶抑制剂是绝对禁忌,并且疗效也欠佳。

  ①卡托普利:12.5~25mg,3次/d口服,如效果不佳,1~2周后渐加至50~100mg,3次/d,口服,每天剂量不宜超过450mg。

  ②依那普利:作用较卡托普利强10倍,初始剂量10~20mg,1次/d,口服,最大剂量40mg/d。

  β-受体阻滞药,由于对肾素系统的抑制作用有限,降压疗效欠佳,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有人报道钙拮抗药与β-受体阻滞药,如氨氯地平10mg;与阿替洛尔(氨酰心安)50mg合用有效。临床上应结合具体病情与药物反应,联合用药来控制血压达到相应水平。

  突发性主动脉炎属多发性病变,当累计锁骨下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或冠状动脉产生明显局限性狭窄,引起脑、心脏、肢体相应缺血时,有介入治疗指征者,应首选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由于动脉扩张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约20%~30%,故近几年来,对肾动脉开口部狭窄,或伴有动脉夹层,或再狭窄的患者,主张在扩张的基础上,植入支架可明显减少再狭窄发生率。随着介入技术的完善,介入疗效不断提高,该疗法创伤小,并发症低,对于动脉局限性狭窄,可进行球囊导管扩张,或放置内支架,近期疗效满意。对发生动脉瘤的病人,可进行腔内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远期疗效有待于评价。

  药物或介入治疗无效,并有外科治疗指征者,应采用手术治疗,可解决或改善狭窄远端缺血症状,防止发生并发症。外科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主要是针对受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脑缺血症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瓣返流及冠状动脉狭窄等,采取切除局限性狭窄、内膜血栓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或冠状动脉、肾动脉搭桥手术等。但外科手术在疾病活动期进行,危险性较大,必须待炎症控制后才能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为突发性主动脉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已成功地用于治疗肾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狭窄、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

  手术治疗的原则是重建动脉,改善远端血液供应。因多发性突发性主动脉炎病变累及全层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甚至有广泛钙化,管壁病变部脆弱,直接手术渗血多,游离困难,组织不牢固,下针吻合、缝合不可靠,术后早晚期均有发生吻合口哆开,假性动脉瘤形成。因此,内膜摘除术、局部补片扩大管腔、切除移植术较少用。多采用病变远、近端正常动脉旁路转流术,手术一般不游离病变部,吻合口均在正常动脉组织,使手术简化、安全效果较好,并可保留已建立的侧支循环,疗效满意,是本病首选的手术方法。因手术系非解剖性转流,手术方案的确定主要根据病变部位,患者全身情况,受累范围而设计。一般在病变稳定后半年~1年后进行,临床检查包括体温、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IgG均应正常。手术应在脏器(如肾脏)功能尚未消失时进行,以期改善血供维持功能。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