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正:目前,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国家政策,大多都是围绕“如何使粮食增产”这一核心。粮食总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与单产,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实施,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减少,快速向18亿亩“红线”逼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单产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减缓,增幅趋于变小。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是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仅吉林一省就投入260亿元,可见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的难度之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粮食流通、储运及加工科技落后造成的遗撒、霉变、虫鼠害等产后粮食损失每年高达500多亿斤,相当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产的1000亿斤粮食的一半被白白浪费。因此,“开发无形粮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最经济的粮食增产方式。

  由于粮食是有生命的植物种子,存在有自身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还存在有虫霉危害损失风险和较为严重的储运损耗等问题。因此,如何减少粮食产后“质”与“量”的损失,保持粮油品质也是粮食流通、储运及加工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