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饶毅的“底气”也不太足了。从他的处境推想,如果再多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他得到的支持就可能难以持续。要是换成其他人,基本上已经肯定得“走人”了,怎么还有机会有心情谈自己的“慢”?

  饶毅的状态是令人羡慕的。这是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科研的状态,是追求科研的质,而不是量的状态。但就是如他这样有声名的学者,其实也生活在论文的无形压力之中,可见这种状态,对超过99%的学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对于这种学术状态,各方的意见是不一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是,这种状态可能出好的科研成果——有学术理想的学者毕竟需要“十年磨一剑”;也可能制造一大批“学术懒汉”,一些混日子者,可以此为理由,拿工资不出活,这样下去,大学还有啥成果可言呢?而且,以目前的大学情形分析,出学术懒汉的可能性比较大。

  为了不让教授们成为“懒汉”,也为了大学多出成果,今日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普遍实行对教师的量化考核,要求每年产出多少经费、论文、ZL,将这些直接与待遇挂钩,与来年招收研究生挂钩,还与“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