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艺术都源于人类的社会和精神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共济和互动的,共同谱写了人类灿烂的文明。在人类早期,还没有科学,只有技术和艺术,那时的技术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例如,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品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才逐步产生出科学,即知识体系,科学和艺术才逐步分化开来。

  下面讲三个问题:一是科学和艺术的共性,二是数学和诗歌的共性,三是科学和艺术的相互交融。需要申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不涉及社会科学。

  第一个问题:科学和艺术有哪些共性?

  科学和艺术的最主要的共性,是追求一种普遍性和永恒性,在创作中追求“真”和“美”。关于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求“真”和艺术求“美”也无须赘言。下面具体解释什么是“科学求美”和“艺术求真”。其实,“美”和“真”本来是不可分的,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有句名言:“美就是真,真就是美。”一个希腊箴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真理往往是隐藏在事物后面,是看不见的,但是它发出的光辉是美的,所以你通过美的光辉可以窥探到它背后隐藏的真理。真理的光辉主要就是和谐之美和简洁之美。因此,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从理论的和谐和简洁的要求出发,有时凭一种审美直觉就能提出一个设想和猜测,常常后来被证明是真的。杨振宁在一次公众讲演中讲过狄拉克提出“反粒子”理论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狄拉克1928年发表两篇短文,写下了有里程碑意义的狄拉克方程,文章发表后的几年内由于方程解产生负能现象引起争议。1931年狄拉克从数学对称美角度大胆提出“反粒子”理论来解释负能现象。这个理论当时更不为同行所接受,直到1932年秋安德森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认识到反粒子理论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里程碑。至于“艺术求真”,这个“真”不是狭义的指“真理”,而是说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心态要纯洁,性情要直率,情感要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