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由华法林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2021.6.05

前几天有位朋友拿着两张化验单,是同一天来自两家医院的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的结果,一张显示13.2秒,另一张显示10.4秒,她问我:该信谁的结果呢?为什么会这样?

别着急,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它是判断血液凝固功能是否正常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为手术前必查项目、临床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等)监控的首选指标,也是其他多种出凝血相关疾病诊断需要的检查项目,属外源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最主要与凝血因子Ⅶ的活性有关。由于检测方法、机体状态以及适用范围等不同,对应的参考范围也都不一样。

首先介绍一下由检测方法带来的困惑。目前实验室检测该项目的方法包括手工法和仪器法,前者已经较少使用,而仪器法主要包括磁珠法(图1)和比浊法(图2)两大类。由于工作原理不一样,结果并不一样,且某些情况下并没有绝对的可比性。这也是每家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参考值的原因之一。为了使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溯源性,行业内又引入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概念,将所用的试剂与某个标准品进行比较并校正测定的值,最终以比值的方式来表示。因此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ICSH)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在监测口服抗凝剂时以INR的方式报告PT结果。事实上前面两张化验单上显示的INR值分别是1.00和0.99,非常接近。

再看看抗凝剂的影响。由于检测PT所用的标本是抗凝血,根据健康人血液组成(图3)计算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一旦患者血液组成发生比较大改变时,比如贫血严重时红细胞过少(血浆多)或其他疾病时红细胞过多(血浆少),相对的抗凝剂量过少或过多,导致结果不准确。一旦纠正比例重新检测,则前后两次结果会有明显的不同。

药物的影响也不得不说,包括抗凝药和促凝药。不同的药物,其释放机制不一样。比如服用的是非缓释型的华法令制剂(图4),那么服用后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变化就会比较大。当患者来医院化验时,有时候在服药前,有时候在服药后,不同的时间点,血药浓度不一样,抗凝效果不一样,当然PT检测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了。这就导致了部分患者的检测结果忽高忽低,很不稳定。

另外,当病情本身发生急剧变化(如DIC、某些老鼠药中毒、蛇毒中毒等)时,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结果的迅速改变;女性不同的生理周期也会影响到体内凝血状态;抽血过程不顺利导致部分凝血因子消耗;标本本身有明显的脂浊、黄疸、溶血等;仪器设备及试剂的状态等,都有可能导致导致结果的改变。

所以说,上述两个结果都可信。

最后再提醒各位:如果想要PT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准确性,最好能做到定点(同一家医院同一实验室)、定时(服药与抽血间隔时间一致)、定量(药量、血量等),并尽量避开特殊生理期等,看结果的时候还要注意INR。如果遇到抽血不顺利的话,果断重抽复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