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后续的功能学研究来确定这些基因是不是真正的耐药基因,我们也无法判断究竟是那几次独立的突变导致疟原虫产生了耐药性,还是13号染色体上的那个遗传区域才是真正的“主犯”。Miotto等人认为还应该继续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但是在比较明确的证据,比如拷贝数变异等突变信息出现之前,开展更大规模的测序研究帮助也不会太大,尤其是在某一个遗传位点与另外一个位点关系密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了确定耐药基因,我们有必要利用杂交、等位基因交换(allelic
exchange)或者遗传工程学技术将这些候补基因转入对青蒿素敏感的疟原虫体内进行研究。不过目前用这些技术对最近发现的几十个候选基因在恶性疟原虫里进行研究还比较困难。可是使用锌指核酶(zinc-finger-nuclease
technology)等新兴技术可能会有所突破。另外,开发简便易行的、青蒿素耐药体外检测手段也是一条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