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基因检测未热先凉 市场“看上去很美”

2018.7.31

  一篇《华大癌变》撕开了基因检测的华丽外衣,被诩为“基因届腾讯”的华大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质疑、声讨、解释之后,公众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基因检测”这门曾被视之为能够“解码生命”的技术上。

  2013年5月,好莱坞女明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高比例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随之切除乳腺。自此,基因检测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2013年,全球提供基因检测的机构达到1762家,市场规模增至45亿美元。在中国市场上,华大基因(300676)、贝瑞和康、百迈客等基因检测公司相继出现。

  2015年,随着国家卫计委发布多个政策支持精准医学的发展,基因检测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除了各种概念股大涨之外,2015年到2016年的两年内,全国新成立了137家基因检测相关公司(企名片统计数据),单年融资总额超10亿美元。

  当基因检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之时,其背后的研发公司却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增长乏力、技术受阻、利润薄弱、没有核心优势,“国内这么多初创型基因检测公司里,真正以技术为导向的可能不到10%。”赛福基因CEO余伟师告诉,“市场和销售导向的公司虽然可以快速地打开市场,但是在一个技术导向性的行业里,这样的公司很难发展起来。”

  蜂拥入场

  2015年,余伟师放弃了自己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教授职位回国创办了赛福基因,专攻基因测序数据解析工作。“中国政府准备在未来的精准医疗产业投资600亿,以催生出一个16万亿的精准医疗市场。”

  作为精准医疗的前端,彼时基因检测技术已在美国取得了相对成熟的发展。得益于基因检测成本的大幅下降(从十年前的几十亿美元降至1000美元),每年有500万人做基因检测,产生了约35亿美金的市场规模。

  巨大的政策和市场红利之下,很多像余伟师这种活跃在一线的生物信息科研人员开始“下海”掘金。仅2015年,就有70多家(企名片数据)基因检测相关公司成立,业务模式多集中在利用基因检测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医疗解决方案上。

  主打消费基因检测的23魔方,提供癌症个体化诊疗方案的泛生子、吉因加,生命大数据公司碳云智能,大数据生物信息分析平台贝康医疗等均在这一年成立,整个市场上从事基因检测业务的公司超过200家(中青报数据)。

  前有技术的成熟,后有政策的支撑,再加上消费升级和逐年升高的发病率,在资本看来,这无疑是一门好生意。在创投市场整体“遇冷”的情况下,“基因检测”成为无数不多的热门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6年1月1日到12月9日,全国共有43家企业获得融资,总额接近60亿人民币(部分企业未透露金额)。其中,碳云智能一家就吸引了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中源协和(600645)等机构投资的10亿人民币。

  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看上去很美”。

  蹒跚前行

  “去年一些头部的公司融资就比较难了,小的公司更没有什么优势,整体融资情况都不太好。”一位不愿具名的FA告诉。

  2016年,其曾促成了国内某一线基金对一家主做精准医学临床应用公司的投资,但是在年收入达到8000万的情况下,该公司还是没有摆脱亏损的命运,“主要是没有什么核心优势。”该FA分析到。

  无法建立强有力的核心壁垒几乎成为国内基因检测公司的通病,“基因检测依赖于基础医学研究,在基础医学研究没有很大突破的情况下,各家现在能检测的疾病差不多。”一位从事基因测序工作的科研人员告诉。

  根据各家透露的业务方向,肿瘤、癌症以及遗传病是当前应用较多的领域。但在该科研人员看来,基因检测消费频次太低,各家为了竞争在售价上又没有优势,导致主攻医疗市场的基因检测公司很难跑出来。“而且做医学检测必须要有医院资源,还要有相关的证件,但是大医院门槛很高,未必愿意和创业公司合作。”

  在余伟师看来,来自医院端的制约让很多销售型公司进入了基因检测领域,但在一个技术导向性的行业里,这样的公司增长乏力。

  医疗市场上的碰壁让创业者将目光转移到了消费基因检测市场,主打该业务的23魔方在今年5月份刚获得了经纬中国、软银中国资本等机构的C轮融资。

  但根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的消费级基因缺少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价值,“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噱头。”在微基因(利用唾液进行祖源分析和运动基因分析)的官网上发现,在“基因检测的局限性”一栏,其提示到“无法覆盖所有与该项目相关的位点;结果不能用于临床诊断。”

  “消费基因检测市场足够大,但是成本价和售价差不多,测序一个人的成本在几百块钱,市场上卖1000多,有些可能还不到1000。”上述科研人员告诉。

  差距在哪里?

  “还是技术不行。”某位在国内一线基因测序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的工作人员称。

  据其介绍,目前国内从事基因测序业务的公司,其测序仪和试剂大多从国外购买,对于基因检测来说,测序仪如同电脑的CPU。在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进口的情况下,所谓的基因检测就成了资本的游戏——谁钱多谁就站到了头部。

  “但是现在机器太多了,市场还是那么大。”该研发人员告诉,自己所在的公司利润最大的时候在2013年,当时全国一共才7台测序仪,“现在随便一个主流测序公司就有十几台测序仪,技术实力跟不上,融资的钱只能拿来买机器。”

  在测序端无法拉开差距的情况下,数据解读成了各家的发力点。但在余伟师看来,数据解读依赖大量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现在全国可能仅有十几万、甚至几万的人愿意接受基因检测。”很多基因检测公司只能先从既有数据上做文章。

  在经历2015年的急速入局、2016、2017年的高额融资之后,2018年的基因检测市场回归沉静。根据企名片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新成立基因检测公司7家,只有2家获得融资。

  “我都一年多没看基因方向了,长期可能还会关注,但是现在想换一个赛道。”曾经在某早期投资机构关注医疗方向的投资人说道。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