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还应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首先,完善水安全基础设施是重大战略。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的水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应提出加强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群。

  其次,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西气东输、海岸线建设、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区、国家电网等重大工程,都是百年大计,需要计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适应策略。

  第三是环境与气候监测体系的完善。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对污染排放的监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对气候的监测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完善这个监测体系,可以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及其趋势的信息。应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评价体系,把环境质量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最后是广义智能能源网建设。考虑到气候变化以及风能和太阳能的比重会逐步提高,我国智能电网除提高对电源侧和用户侧的实时监测、智能调节、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外,也宜考虑把气象、气候监测网与电网联动起来,发挥它对天气的“侦察”功能,也发挥它对太阳能、风能电源侧的预测、预报功能,以及对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功能。应将电网与气象网结合,形成“测、报、防、控、抗、救”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链。更进一步,可使电网、天然气网、供热(冷)网、水网和气象网协同起来,形成一个高效、互动的广义智能能源网,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将有力带动国家基础研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