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杨玉良忆及“211工程”开始之际,曾总结了如下几条突出问题:仪器设备非常陈旧,教学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要求。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才队伍的断层比较严重,博士生仅仅占总人数的2.6%,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弱,高水平的成果也不多。在杨玉良看来,这些问题也直接导致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层次较低,缺乏影响力。

  鉴于国内高校的落后状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原国家教委即提出“211工程”的设想,1994年,这一设想被写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11工程”的总体目标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