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五味子甲素治疗少弱精子症新发现

2023.3.09

  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研究员、王琦院士、郑燕飞副研究员团队,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了一篇中医药名医名方关键质量属性智慧辨识策略研究性论文:基于SCF/c-kit和TRPV1生物传感的五味子甲素调节少弱精子症自噬和凋亡相互作用的新发现这篇论文交叉继承,思路新颖,是前沿技术在中医药机制发现的重要体现!

  少弱精子症是男性不育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团队前期研发的黄精赞育胶囊(新药证书:Z20010103)是中国第一个治疗男性不育的中药新药。然而,其关键质量属性和作用机制解析仍存在巨大挑战。

  该文首先构建了少弱精子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黄精赞育胶囊关键质量属性五味子甲素在对少弱精子症疗效显著,不仅能显著提高A、B级精子数量、精子密度,且对精子活力有显著改善。进一步,构建了干细胞因子 (SCF)、受体酪氨酸激酶 (c-kit)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1 (TRPV1)生物传感器,检测限达2.787×10–15 g/L,定量限达1.0×10–13 g/L,定量范围涵盖5个数量级(0.1 pg/L至1.0 ng/L),基于此,成功研制了少弱精子症凋亡-自噬串扰机制的关键质量属性和潜在关键靶点智慧辨识技术。以此技术为支撑,通过SCF/c-kit生物传感集成体内机制验证,发现五味子甲素可与c-kit形成SCF/c-kit系统类似物(KD达5.701×10–11 mol/L),抑制生精细胞凋亡并刺激生精细胞恢复精子生成能力。进一步,五味子甲素与TRPV1和SCF/c-kit系统的相互作用表明,五味子甲素通过增加p-Akt/Akt,促进mTOR的产生,减少生精细胞过度自噬。这表明五味子甲素作为关键质量属性,通过靶向SCF/c-kit和TRPV1协调自噬-凋亡串扰作用,从而发挥少弱精子症治疗作用。

  综上,这份研究通过生物传感的自噬-凋亡串扰机制研究集成体内机制深入探索,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和潜在关键靶点智慧辨识策略,避免了单方面机制研究的局限性,标志着对复杂生物过程中关键质量属性和潜在关键靶点机制探索的一个重要突破。

311274_202303091847321.jpg

  Novel discovery of Schisandrin A regulating the interplay of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in oligoasthenospermia by targeting SCF/c-kit and TRPV1 via biosensors

  Lijuan Ma, Boyi Li, Jinchen Ma, Chunyuan Wu, Nan Li, Kailin Zhou, Yun Yan, Mingshuang Li, Xiaoyan Hu, Hao Yan, Qi Wang*, Yanfei Zheng*, Zhisheng Wu*

  Acta Pharm Sin B 2023. 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3.01.004

  作者简介

311274_202303091847531.jpg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一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现并证实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发起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构建并完善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健康医学、中医未病学六大学术体系,开拓中医原创思维新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包括“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发明ZL20项,研发国家新药2项。主编专著67部,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中文论文498篇,SCI论文38篇,H指数58,他引20,030次。先后培养博士后20名、博士研究生77名、硕士研究生66名,国家级学术传承人10名,各省市师承人员98名,各省市访学研修人员11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第八届树兰医学奖、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负责人等荣誉。

311274_202303091848181.jpg

  吴志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优青、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致力于中药制造质量控制与名方新药创制交叉学科,形成了中药制造测量学、中药制造信息学等研究框架。主编《中药制造测量学》专著,研究成果入选“ 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牵头团体标准已公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优青等十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0余篇,包括在Green Chemistry, Bioresource Tech, J Control Release, Biosens. Bioelectron,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SCI论文60余篇,著作7部,申请ZL40余项。领衔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抗疫先锋团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奖、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创新青年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陆婉珍近红外青年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奖等。

311274_202303091848251.jpg

  郑燕飞,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澳门大学访问学者,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书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中医体质治未病传承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名医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骨干成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秘书长兼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中华男科学》杂志编委,Frontiers in Chemistry、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Exploration of Drug Science、中医杂志英文版、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男科生殖与体质转化应用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1项,主持其他课题7项,以骨干参与科技部新冠肺炎应急专项1项、国自然重点2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一作或通讯作者15篇(IF>10分 2篇),主编或参编教材或著作5部,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3部,获省部级奖项5项,授权国家发明ZL17项。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