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专家郭红卫教授认为,新食品问世后,相关的健康研究本身就需要一段时日,迄今为止,反式脂肪酸是否对人体有害在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少数专家还不认同这类观点;将学界理论应用到实际监管之中,也需要一个时间段,这便导致标准制定总是晚一步。也有专家分析说,我国监管行政部门、学界专家沟通不足、交流不畅,令许多标准未能及时跟上,最终造成“有了结石宝宝才发现三聚氰胺,找到慢性病祸首才重视植物奶油”的尴尬境遇。

  监管不到位标准难制定

   据悉,我国专家在制定植物奶油标准前竟然发现:各种食品中到底含有多少植物奶油、多少反式脂肪酸,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做过统一检测和调研。监管检测漏洞多多,成为标准制定难的最关键原因。

   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徐斐分析,监管首先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这方面我国做得较为欠缺,许多食品的成分调研并不细致,为之后的标准制定带来重重阻碍。其次,监管手段过于单一、陈旧,常会使监管出现纰漏。以含三聚氰胺的奶粉为例,传统检测只查蛋白质,找不到什么差错;如能查一查奶粉中的脂肪、乳糖等比例,三聚氰胺问题也就不难发现了。用“昨天”的标准来评判“今天”、“明天”的食品,待到发现问题再做补充,这样的被动跟进,只能使标准制定姗姗来迟。再者,监管后的惩罚力度不够,使标准制定的应有功效打了折扣。前不久,三聚氰胺“再出江湖”,令众多消费者咋舌之时,还折射出食品添加剂标准未能“掷地有声”,这也为之后制定标准带来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