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柱为什么运动,或者说什么样的选择压力驱动着花柱运动的进化一直吸引着学者的注意。花柱卷曲性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异交减少自交的机制。然而,花柱卷曲性中异型雌雄异熟组分可有效减少自花授粉机会时(Sun et al. 2007),花柱运动可能具有其他功能。这就需要从后达尔文视角(Post-Darwinian perspectives),即从花粉扩散和雄性异交成功的角度解释花柱运动的功能。花柱运动的功能是通过限制雌雄功能间的干扰(性别干扰假说),特别是柱头对花粉输出的干扰,进而促进有效花粉输出并提高雄性适合度。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孙杉博士在张大勇教授和李庆军研究员指导下,从2003年开始先后在其博士和博士后阶段,在西双版纳用马来良姜花粉供体-受体摆放实验对花柱运动的适应性假说进行了检验。其中花粉供体为人工操纵上举型花柱不运动的个体和自然可运动的上举型个体,花粉受体为去雄的下垂型个体。所有个体都通过等位酶筛选以便种子的亲本可得到确认。在自然传粉的条件下,通过统计分析两类供体花粉受精所产的种子数对性别干扰假说进行检验。通过对实验摆放、亲本分析和统计检验不断完善,发现操纵的花粉供体所产的种子数显著少于自然对照,这一结果支持了性别干扰假说。同时在花粉竞争较强,特别是传粉者在访问受体花之前拜访多个受体植株时,干扰所产生的结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