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适应性强,一些贫瘠山区种不了别的作物,只能种马铃薯。我国平均单产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约80%的马铃薯种在了水肥条件差的土地上。”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金黎平说。

   金黎平说,另一大问题是马铃薯消费量不足。虽然我国居民马铃薯消费每年都在增加,但多是鲜薯形式,与主粮化目标差距甚远。“主要是消费品种不够多、价格偏高。如鲜薯含水分高,6吨鲜薯才加工成1吨全薯粉,出粉率比小麦低不少。1吨白色马铃薯粉市场价约1万元,小麦面粉仅4000元左右。必须研发出更多适合主粮化的马铃薯食品,提高市场消费量,带动对适合做主粮品种的研发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农科院与张家口等地方联动,创新技术和科企合作模式,推动马铃薯增产和主粮化。记者在张家口举行的“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上看到,驾驶员开着机器一过,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从地里被翻出,专家们再进行比对和测产等。金黎平说,项目已收集新品种77个,从中筛选出亩产3吨以上的高产品种21个、23%以上高干物质含量品种14个、低于0.25%的低还原糖含量品种8个、2.5%以上高蛋白质含量品种11个等。其中,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中薯5号,采用单垄双行覆膜机播技术,在湖北襄阳张集镇万亩高产创建示范中,平均亩产4.1214吨,比早大白品种增产49.02%,按当天产地价格每公斤3元,亩产值12364元,亩纯收入106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