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2022.10.13

国庆假期,凌珏只休息了三天,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室。“我手上正在忙一个新课题——‘精准多级仿生结构与免疫微环境实时调控的神经移植物构建研究’。”他笑着说,每天早八点到晚八点都泡在实验室,就是他工作的常态。

作为南通大学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一名“85后”副研究员,凌珏除了给研究生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仿生与生物制造概论”两门课程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

2011年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凌珏远渡重洋,前往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深造,跟随分子逻辑计算奠基人——A.Prasanna de Silva院士进行光敏智能体系的研究。在英攻读博士期间,他就突破性地以分子逻辑运算体系为理论基础,利用光敏及荧光小分子在生物基材上模块化构建了全球首个小分子荧光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小分子信息处理的实际应用,获得业界高度评价。

2016年,博士一毕业,凌珏毅然踏上了归国路,决心科技报国,作为南通大学特聘教授加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领衔的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团队,跟随杨宇民教授进行生物材料方向研究。“国外留学期间,我更偏重于前期的基础研究。而加入顾院士团队后,我将此前所学的光敏体系与生物医学工程相结合,围绕神经再生学科发展,在组织工程、精准诊疗、生物材料等领域欣喜地找到了一条科研应用的创新之路。”凌珏说。

当前临床上治疗肿瘤主要依靠手术切除,然而,术后残余的肿瘤细胞极易引起肿瘤复发;此外,手术引起的细菌感染还会导致患者伤口无法有效愈合。面对这些棘手的临床问题,凌珏时常思考如何发明一种抗菌抗肿瘤伤口敷料,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手术伤口修复,帮助提高患者预后。在一次从家前往实验室的路上,看着阳光穿过绿叶洒在河面,凌珏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何不将光动力疗法与自己开发的光敏水凝胶相结合?于是,在仔细查阅文献后,确定了以光敏丝素蛋白水凝胶为主体的设计方案。在经历反复尝试与实验参数调整后,终于在大鼠动物模型中,他成功利用水凝胶原位填补皮肤伤口,通过光线照射精准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和伤口的细菌,实现了皮肤组织无瘢痕修复。

近年来,凌珏的科研之路硕果累累:他设计开发了能够在肿瘤切除手术过程中,实时荧光精准诊断微小肝转移病灶的诊疗一体小分子药物;构建了可控化多肽药物负载和取向性拓扑结构的人工神经导管,有效促进了长距离周围神经再生与神经功能重建,并揭示了生化信号与空间结构调控神经再生分子机制。截至目前,凌珏参与申报的ZL就有10多项,由于工作出色,他还获评江苏青年科技创新“U35攀峰”人选、南通市青年科技奖等。

“任何一项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历经日夜奋斗,在失败中孕育成功。”作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青年委员,凌珏表示,他希望将其所学早日应用到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与需求中,努力攻克关键难点,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日报记者 冯启榕

(来源: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