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动物所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低脂抗寒猪

2017.10.27

  在我国,猪肉的消费和生产占重要地位,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2015年中国生猪出栏7亿多头。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数据显示,育肥猪料肉比降低0.1,全国可节约600万吨饲料。因此,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针对影响猪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可快速降低猪的脂肪沉积、提高瘦肉率和生产效率,能够增加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促进中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哺乳动物存在两种脂肪,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和消耗能量的棕色脂肪。研究表明,棕色脂肪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和抵抗肥胖。解偶联蛋白1(UCP1)是棕色脂肪产热和代谢调节系统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组分。在进化过程中,现代家猪的祖先在2000万年前丢失了UCP1基因,缺少棕色脂肪,这可能是新生仔猪对寒冷环境极其敏感的原因之一。仔猪因寒冷应激造成的死亡,影响了动物福利,更给寒冷地区的畜牧生产带来了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UCP1的缺失可能和猪易于沉积脂肪有关。脂肪的过度沉积会降低饲料报酬,增加生产成本,食用高脂肪含量的猪肉也不利于人类健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建国、金万洙,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彦芳前期合作,发现了抗寒品种猪(藏猪、东北民猪)抵御寒冷应激的分子机制,揭示了UCP3基因(UCP家族成员)与白色脂肪棕色化对猪能量代谢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非同源重组整合外源片段的方式,构建了UCP1基因定点(猪内源UCP1假基因位点)敲入猪,实现了UCP1基因在猪白色脂肪组织的特异表达。试验结果表明,UCP1猪在急性冷刺激情况下的体温维持能力显著优于野生型猪,能更好的抵抗寒冷环境。生产性能测定结果显示,UCP1转基因猪脂肪率显著降低(减少4.89%),背膘厚度显著降低(减少2.4mm),瘦肉率显著增加(增加3.38%)。进一步对转基因猪进行活动量和代谢率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状态下,UCP1在猪白色脂肪中的表达对猪的生理活动及能量代谢无影响。分子机制解析发现,UCP1基因通过促进脂肪水解从而使脂肪沉积减少。

  上述工作确认了猪的内源UCP1基因的缺失,揭示了UCP1基因对猪脂肪代谢的影响机制,发现UCP1在猪的白色脂肪中表达,可以减少脂肪沉积,从而增加瘦肉率,同时提高猪的抗寒能力,为猪的新品种培育提供良好素材,也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猪的数量性状提供了概念验证。相关研究成果以Reconstitution of functional UCP1 using CRISPR/Cas9 in the white adipose tissue of pigs decreases fat deposition and improves thermogenic capacity为题,在线发表在PNAS上。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的资助。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