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川大校长发狠话:出现问题论文,导师该停招5年

2021.2.03

  川大校长:学生出现问题论文,导师停招5年都是应该的

  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其办学水平和学术活跃程度的重要体现。而研究生与导师是强关联体,这就决定了导师的水平和风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

  在我国,不同于本科“批发式”的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依然在延续苏联模式,基本实行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甚至可能仅次于父母的作用。我们看到学生在读书期间或毕业后,经常会讲一些校园的轶事,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从导师那里一代代传下去的。

  正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独特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某些特点。

  比如,研究生导师不能招太多学生,否则将无法实现对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再比如,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一定要体现研究性,否则研究生的“研究”二字就名不副实。

  需要注意的是,对研究生一定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所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成果的简单获取,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并不一定要完成导师的课题才能毕业,也不一定要完成导师的工作任务才能毕业,关键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对于博士生培养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究其原因,硕士生培养主要是注重过程的培养、课程的培养和实践的培养。当然,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但总体而言,硕士生的学位性并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更要强化学习的阶段性。

  博士生却相反。由于博士已是目前学生所能取得的最高学位,如果在该阶段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对其进行弥补。这将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损失。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历史几乎与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一样长。以四川大学为例,早在1914年,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就开始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

  可以说,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高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就在去年,教育部研究生司有关人员来我校与研究生座谈。会后他们向我反映,感觉我们的研究生在提问时,问题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够,似乎与“川大研究生”的身份并不相符。

  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其反映出的本质在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依然存在缺陷,而这样的问题显然并不是川大一家所独有的。

  在我看来,目前国内高校要想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就是要严守下线、提高中线、激励上线。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