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miRNA与表达谱芯片联合应用,揭秘IFN-a抗病毒作用新机制

2020.6.2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课题组,联合应用Exiqon miRNA芯片和Agilent表达谱芯片,发现干扰素-a诱导细胞分泌外胞体传递具有抗病毒作用的miRNA和mRNA等活性分子,从而发挥抗病毒活性的新机制。该成果2013年7月7日正式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Immunology,引起世界同行关注。

研究背景:

干扰素-a(IFN-a)通过细胞间通讯,诱导病毒抵抗力从不易受感染的细胞传递到允许病毒复制的细胞,放大细胞抗病毒效率;外胞体(exosome)是细胞间通讯的中介,可在临近的细胞间水平传递有活性的分子。外胞体介导的细胞间功能分子的转移,很有可能是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反应的机制。

研究思路:

INF-a介导的抗病毒活性可以通过外胞体在细胞-细胞之间传递

In vitro

外胞体将INF-a的抗病毒活性从LNPCs细胞转移到病毒感染肝细胞

In vivo

外胞体促进INF-a的抗病毒活性发挥

外胞体内的抗病毒活性分子分析

Agilent表达谱芯片:检测mRNA

Exiqon miRNA芯片:检测miRNA

(康成提供所有芯片技术服务)

 

外胞体促进INF-a抗HBV病毒活性

外胞体促进INF-a抗MHV-A59、adenovirus活性

20138118828.jpg 

袁正宏课题组发现,在干扰素-a诱导条件下,肝炎病毒(HBV)抗性可以通过外胞体由不易受病毒感染的肝非实质细胞(LNPCs)传递给易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通过Agilent表达谱芯片和Exiqon miRNA芯片等实验,发现干扰素-a处理的LNPCs分泌的外胞体富含抗病毒的mRNA和miRNA。LNPCs来源的外胞体被肝细胞内吞,实现抗病毒分子在细胞间的传递;进一步实验发现,在小鼠活体实验中,外胞体参与了干扰素-a抗鼠肝炎病毒A59和腺病毒的抗病毒反应。

研究者提出了干扰素-a活性抗病毒新机制:在干扰素-a诱导作用下,细胞分泌外胞体,外胞体所携带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mRNA和miRNA等活性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从而发挥抗病毒活性。

20138118248.jpg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发现的由外胞体所介导的干扰素-a信号通路抗病毒机制,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侵入病毒的抑制机制。该发现不仅拓展了对干扰素-a抗病毒基本机制的研究,更为今后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它病毒感染疾病的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