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免疫反应的先行者:血小板的前世今生

2021.11.26

  人体的血液叫做外周血,血液里有三种非常重要的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血小板的体积比红细胞、白细胞都小,是最小的血细胞。它的作用是止血,当皮肤划破的时候,附近的血小板就会蜂拥而至,把伤口堵住,以防止出血。

  NO.1 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血小板的体积较小,形状不规则,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一般呈圆形。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血小板结构复杂,由外向内分为3层结构。第1层为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小板过多则会形成血栓,不易于血液流动。

  NO.2 血小板是如何被发现的

  1842年:血小板首次被发现。

  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首次提出血小板。

  1906年:确认血小板是从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NO.3 血小板生成三部曲:

  第一步: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第二步: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深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第三步: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约1/3贮存在脾脏。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NO.4 血小板的相关数值:

  血小板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3)×10^11个/L。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占血液体积的0.3%,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NO.5 血小板对人体的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其主要机制未收缩血管帮助暂时止血、形成止血栓来堵塞血管破裂口、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以加速凝血块形成、释放抗纤溶因子来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为毛细血管内皮提供营养和支持、促进血液循环等几个方面。

  NO.6 没有血小板,就没有免疫反应

  血小板是免疫防御招募级联途径中的首个组分。

  当病毒攻击我们的身体时,会出现炎症,从而引起体内的免疫反应。这时白细胞离开血液迁移进炎症区域周围的组织中。首先被招募的是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单核细胞,通常情况下,单核细胞并不与血小板接触。但是一旦炎症发生,血小板直接与巡逻的单核细胞相互作用,释放结合到血管内皮上的CCN1蛋白。

  而CCN1数量的增加是招募常驻单核细胞和它们的巡逻活动所必需的。遭到病毒攻击时,如果血液中没有血小板,CCN1水平将不会上升,就无法招募巡逻的单核细胞,无法招募中性粒细胞或炎性单核细胞。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