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李志军教授:海冰监测和描述应不断更新

2013.1.22

  据1月16日卫星实况数据,辽东湾浮冰范围扩大到69海里,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了辽东湾海冰蓝色警报。对这一情况,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李志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1月黄渤海冰情较常年略重并不奇怪,这是冬季持续低温的必然结果。”

  李志军长期从事海冰物理和海冰工程研究。他介绍说,渤海和黄海北部是北半球存在海冰的最南端,1950年至2010年有连续记录以来,两地属于略偏重(冰情3.5级)以上的冬季有15个,占25%。

  “海冰灾害的发生,同环渤海的人类冬季活动密不可分。冬季人类活动越频繁,海冰灾害的频率和类型越多。”李志军说。

  在上世纪,海冰灾害主要表现在冬季航行问题上。到1969年,渤海海冰对钻井平台的影响出现在文字记录中。2009年,沿海养殖业的损失开始见诸报端,且据官方统计其经济损失居首位。

  对此,李志军解释说,首先,养殖业分布范围广,在抗冰投资上,即便单位面积投入较少,其总价也很高。其次,养殖业比较分散且小型个体比较多,在海冰灾害防范措施上不容易推广。最后,投入与效益的平衡决定了养殖业的投入较低。在高成本的抗冰措施方面,零散的养殖业难以给予保证。

  李志军认为,分析环渤海的海冰灾害损失,应同产业经济结合。“海冰冰情等级并不是海冰灾害的唯一决定因子。它与人类活动及人类防灾意识联合制约损失的程度。”

  目前,国家海洋局在预报上将海冰划分为5级,1级最轻,3级正常,5级最重。

  “冰情预报等级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李志军说,从渤海南部的莱州湾到北部的辽东湾,在常冰年中,相对当地的冰情是正常的,但辽东湾海冰的范围、厚度、强度都大于莱州湾。在莱州湾常冰年可以安全运行的结构物,在辽东湾的常冰年就不一定能安全运行。因此,发展冰情工程分类将更有益于防范海冰灾害。

  此外,他表示,随着科学家对海冰形成过程的认识逐步深入,海冰的监测和描述也需要不断更新。比如,原先认为气温和风的热力—动力过程是海冰生消的控制因子,但现在认为质—能的平衡更能刻画海冰。于是,增加海冰光学内容就成为海冰研究的一个聚焦点。

  同时,冰下光的多寡影响到水体的生物、化学等过程,同生态直接相关。“目前,这些基础研究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热点,但在中国参与的挪威极地研究所的合作项目中都有专门研究,希望这些成果在未来能用于渤海海冰的研究。”李志军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