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史的介绍

2022.9.27

  1、第一阶段——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

  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2、第二阶段——空心阴极的的发现

  195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瓦尔西(A.Walsh)发表了一片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光谱学报)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展示了原子吸收光谱仪。

  3、第三阶段——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灵敏度。

  1965年英国化学家威利斯J.B.Willis氧化亚氮—乙炔火焰用于原子吸收从30个元素→60~70g个。

  4、第四阶段——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

  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联用技术(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流动注射-原子吸收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色谱-原子吸收联用,不仅在解决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方面,而且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用途,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国内发展

  1964年,蔡祖泉教授造成第一个空心阴极灯

  1965年,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组装成功第一台测量装置

  1971年,国内开始生产原子吸收光谱仪,随后被广泛使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