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生物分析中液相质谱基质效应的常见原因有那些?

2022.2.13

  在LC-MS/MS 分析过程中,生物样本中的很多物质都可能产生基质效应。这些基质效应的物质一定存在于最终提取完成的样品中并且在色谱系统中与化合物或(和)内标一起洗脱下来。然而,即使出现这些共同洗脱的物质,基质效应也并不一定会影响到分析方法,因为基质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方法中使用的大气压离子化(API)类型(APCI相比ESI不易受到基质效应的影响)、干扰物的相对浓度及校正标样或同位紊内标的抵消作用的大小。

  引起基质效应的物质根据其来源可被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内源性主扰物:通常是存在于生物样本中的一些有机物(蛋白质,脂肪,磷脂等)和无机物,可能还包括体内形成的一此代谢产物。目前,血浆是药物研发行业用来进行样本分析最常见的生物液体,一般含有高浓度的盐,蛋白质、脂肪和磷脂,还有少量碳水化合物、多肽及其他有机化合物,所有这些组分都有可能导致基质效应。

  比如磷脂,它可能是引起基质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通过一般的蛋白质沉淀(PPT)方法不能有效去除磷脂,可考虑使用LLE提取待测物,可以尽可能的消除磷脂带来的影响。此外,由于脂类长链的疏水性,这些化合物一般在反相(RP)色谱条件下会比较晚地被洗脱出来,因此更容易与化合物一起被洗脱,而成为干扰的来源。 与此相对的是高极性的盐类,其在液相色谱(LC)中无法保留,一般会在化合物洗脱之前的死时间被洗脱下来,也可能产生基质效应。

  外源性主扰物:自于样品制备过程或者样本处理中引入的外来物质。例如抗凝剂肝素锂,用于样品采集和储存的容器中的增塑剂,缓冲液,离子对试剂以及药物制剂中加入的辅料,特别是吐温-80和PEG-400都可能引起基质效应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