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邬大光:时代流行语与笃志博学

2023.9.15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521.shtm

按照开学致辞的“模版”,我应该给新生送几句祝福,附几行寄语,再提几点要求。但是,“送礼”一般讲究投其所好,如果没有送到你们的心坎上,你们get不到的话,这些祝福与寄语就是夏天的棉被、冬天的蒲扇。所以,在我这次来之前,特意向我的厦大学生了解了一些当下大学生时兴的网络流行语,除了“内卷”“躺平”,什么“emo”还有“e人/i人”“摆烂”等,我都是第一次听说。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老了”,只好向这些同学请教每一个流行语的涵义。这些词中既有描述情形的,又有表达情绪的,还有划分人的类型的。昨晚我在吉林大学高教所讲座,也问了在场学生有哪些流行语,他们的回答竟然与厦大同学的回答完全一样。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你们是e人还是i人,是否也曾在深夜独自emo,是不是也在“躺平”与“内卷”之间做着仰卧起坐,听说仰卧起坐的意思就是在“躺平”和“内卷”之间的形体表达,是不是遇到难题时也总想着“摆烂”?网络新词一茬接着一茬,层出不穷。在座的各位同学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词会在你们这些年轻人中广为流传?这背后究竟映射着什么?难道这些流行语击中了你们的内心?是你们的内心追求?我想应该不是。这些网络热词之所以会流行起来,是因为你们有需求,我对这种现象有三个视角的解读。

第一个是“身份感”的需求。我没想到,你们是如此关注人的“类型”,从血型、星座、各种性格测试再到不断翻新的MBTI测试,你们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总是希望得到与自己内心期待的结果,似乎找到“群体”,就是找到了“归属”。我的学生还说,入学前觉得自己是“领头的羊”“善战的狼”“镇山的虎”“远见的鹰”,入学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自己是“缩头的龟”“划水的鱼”“退堂的鼓”“装饭的桶”。这又让我发现,年轻一代不仅热衷于人格“分类”,还喜欢用意象表达自我,这些似乎都很正常,因为这关乎着如何安放自我,也关乎着如何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面对加速的社会,年轻人有暂时的迷茫可以理解,在美国的大学,也曾出现“优秀的平庸”“优秀的绵羊”等说法。需要承认,认识我们自己、明确自我定位是人类一直以来的重要命题。希腊德尔菲太阳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亘古通今,无数哲学家都在不断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将往何处去?”。

第二个是“意义感”的需求。比如“内卷”这个词,现在常被理解为消极的含义,我却一直理解不了。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学生经常说,我们院60岁上下的教授们最“卷”,还说我是其中的“卷王”,因为我年纪最大,天天来办公室。没想到自己还有这么一个“雅号”。但是,我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你们觉得我是在“卷”吗?如果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卷”,我认为最“卷”的就应该是已经走了的潘懋元老师了。老人家百岁之时依旧躬行于教学与研究一线。2022年4月,潘老师病重住进了ICU,即使躺在病床上,仍然惦记着学生的论文,呼吸机面罩遮住了嘴巴无法口述,他就用手指逐字逐句地在学生的手掌上写下修改意见。这是“内卷”吗?这一定不是!而是出自内心的追求。潘老师躺在ICU里都没有“躺平”,你们年轻人为什么总爱把“躺平”“摆烂”挂在嘴边?我认为,这是“意义感”丧失的表现,是失去动力和方向的表现。归根到底,这关乎着一个简单却又不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到这里来?”

第三个是“掌控感”的需求。我注意到学生中普遍弥漫着“焦虑”和emo情绪,这与“掌控感”相关。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科技飞速进步、知识加速更迭,我们对时间、对知识的“掌控感”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先看对时间的“掌控感”,我相信很多同学焦虑、emo大都来自于同辈压力,看到同学又有了新文章,自己一下子乱了阵脚。为了赶上别人的进度,不眠不休,最后也没能让自己以一个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我个人感觉,虽然你们嘴上说着“躺平”,其实并不是真正地想“躺平”,而是想要守住个人的闲暇时间,合理化自己的休息时间,这恰恰是想要掌控时间与节奏的表现。为什么大家对“内卷”风气积怨颇深,因为“内卷”让许多学生被迫卷入其中,丧失了自己的节奏,失去了对个人时间的掌控。

再谈一下对知识的“掌控感”,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刚刚知道了“佛系”的意思,你们已经不用了,你们又开始说“躺平”“摆烂”了;我刚刚听说了星座,你们又开始用MBTI测试来进行人格分类了。面对时代流行语,我似乎已经out了,无法实现对流行文化的“掌控”。学术研究中也是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新世纪后,学科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这导致我们如今很难再见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加速更新换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者们的焦虑,也消解着学术权威者的存在。

那么,面对“身份感”、“意义感”和“掌控感”的需求,我们该如何应对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

《论语·子张》中有一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中“博学而笃志”中的“而”可以被理解为“并且”,意思就是既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坚定的志向。“而”也可以被理解为“进而”,你所掌握的知识越广博,治学的志向越坚定。但是我现在却认为“博学”与“笃志”这两者中,应是“笃志”为先, “博学”为后,“博学”是“笃志”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正如我前面所讲,时代之变已经让完全意义上的“博学”不复存在,而“笃学”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笃学”就是“笃志”,“笃志”才能“笃学”。

650310a6e4b0e807c6f8d493.jpg

  ?

昆仑堂 兰州大学供图

不知道大家来到兰大之后,是否注意到图书馆、教学楼的名字,大都是用大西北的名山命名,例如天山堂、昆仑堂、贺兰堂、祁连堂等。按照辛树帜老校长的说法,以山为楼名,正是“为学如为山,唯质朴足以垂久远,唯坚定足以更变迁”。兰大偏居一隅,不管是甘肃学堂,还是今天的兰州大学,始终坚守祖国西北,老一辈已经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为学,以山为名的众多建筑物也在日复一日地提醒着每一位学人为学应笃志。一所好的大学,天生就应该带着“笃志”“笃学”的基因于文化,培养“笃志”“笃学”的学子。

最后,我想以一段让我难忘的话与你们共勉。2016年底,我在某双一流大学参加本科教学评估。在评估反馈会上,一位来自西方著名大学的评估专家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再过二十、三十年,中国将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贵校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你们培养的人才在二十、三十年之后,能够具备管理和治理世界的能力吗?”这位“老外”的发言令所有在场的人为之一惊。我的发言在他之后,我当时就明确地说: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今天这位专家的发言提醒了我们,中国大学应该有能力培养管理和治理的人才。

于国、于校,于你们自己,都需要笃志,只有笃志,才能笃学,才可以摆脱时代流行语的干扰。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笃志”是克服“躺平”心态的唯一选择,“笃学”是有力击破“内卷”的力量,也是有效治愈“emo”的妙方,更是超越“e人”与“i人”分类的自我定位。希望你们能够向内找寻自我力量,怀揣笃志,保持笃学,锻造自己的人生。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