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自然》:实验证明奥密克戎毒力低于新冠原始毒株

2022.5.18

banquan27.jpeg

       科学家首次在体内模型中证实,新冠奥密克戎变种的毒性低于2019年的新冠原始毒株。5月16日,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以加快出版的形式提前发表了论文《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原始变种及亚变体BA.2的特征和耐药性》。该研究发现,与引起2019年武汉疫情的新冠原始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种的毒性及引起的症状均轻于原始毒株,尤其是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情况。

  该研究由知名病毒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河冈义裕牵头。研究还发现,在没有既往感染的情况下,针对新冠病毒原始毒株设计的几款疫苗和单抗药物,对奥密克戎变种的保护力显著降低。

  自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引发2019年底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后,病毒在过去两年中又产生了阿尔法、贝塔、德尔塔等多个变种毒株(参见财新周刊报道《新冠病毒“变形记”》)。奥密克戎变种毒株最早于2021年11月报告给世界卫生组织(WHO),奥密克戎的原始毒株BA.1迅速流行。此后又出现多种亚变体,包括引起今年上半年吉林和上海等地疫情的奥密克戎BA.2,在南非及美国东海岸地区报告的BA.4和BA.5亚变体,以及广东省最新报告的一例感染BA.2.12.1亚变体的境外输入病例。其中,BA.2已经在至少68个国家成为主要流行种。与新冠病毒2019原始毒株相比,仅在表达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基因序列处,奥密克戎BA.1和BA.2就分别有36处和31处突变。

  上述研究在实验室中用K18-hACE2转基因小鼠感染同样剂量(3dpi)的病毒后发现,小鼠肺部和鼻腔中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滴度显著低于新冠病毒原始株。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奥密克戎变种的毒力确实低于原始野生型,且该结果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1)。

  在肺部的炎症反应方面,感染奥密克戎BA.2的小鼠比感染了贝塔毒株的小鼠,在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上低很多,这意味着其肺部感染的情况少很多。而无论是在小鼠还是仓鼠实验中,病理学检查显示,感染BA.2后,动物肺泡中很少能检测到新冠病毒RNA和抗原。总体来说,奥密克戎侵入体内后的肺部情况,都比感染早期D614G毒株引发的肺部症状轻。

  在人类鼻腔上皮细胞培养中,奥密克戎变种和德尔塔变种的复制效率差不多;但在包括肺泡等下呼吸道类组织中,奥密克戎的复制效率明显低于德尔塔变种。研究人员表示,新冠病毒入侵呼吸道表皮细胞时,刺突蛋白还会通过受体TMPRSS2来进入细胞,而奥密克戎变种S蛋白处受体结合域与TMPRSS2的结合,相比于早期变种而言效率变得更低,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奥密克戎在动物模型的肺部组织中复制效率不高。

  此外,在检测中和抗体对新冠病毒的抑制性时,研究人员发现,与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种相比,几类中和抗体对奥密克戎BA.2的抑制显著降低。

  新冠疫情发展至今,科学家已经获得了多项关于新冠病毒的科学认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处包括但不仅限于的4个基因突变位点,被证实可以影响病毒对细胞的侵染性、病毒的毒力和传染性。这些突变位点还影响着病毒的“物种向性”——即可以被感染的宿主。2020年上半年,科学家们研究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D614G时,发现各种包括大鼠、小鼠等各种常见的实验室动物均难以感染病毒(参见财新周刊报道《新冠动物模型难觅》)。但到了阿尔法变种流行之后,新冠病毒已经能在自然环境下感染水貂、老虎、白尾鹿等多种哺乳动物。

  上述4个病毒刺突蛋白基因突变位点分别是D614G、E484K、N501Y和P681H/R。其中D614G是最早出现的突变点,其相应变种毒株也迅速在2020年上半年就替代了原始毒株成为全球主要流行种;N501Y和P681H/R最早在阿尔法变种流行时就已出现;E484K则在贝塔变种及此后的变种中均有出现。

  研究人员表示,在动物模型里,病毒呈现出对下呼吸道较轻的感染性,意味着病毒造成的疾病严重性更低。目前从真实世界的人类住院数据来看,结果也是一致的。但研究者还需要仔细验证在人肺泡上皮细胞中,这一结果是否也成立。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