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专家解析放疗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2013.1.14

  癌症猛于虎。患者常有这样的慨叹:治,是找死;不治,是等死。作为绝望中的最后一线希望——放疗,究竟能管多大的用?有多大的副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几天前,乳腺癌复发的金叶(化名)离开了深爱她的家人和男友。

  然而仅仅3个月前,金叶还开心地准备着毕业答辩。两年前得知自己患上乳腺癌后,她不得不中断了在国内某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习。经过手术治疗,金叶的身体逐渐好转,她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男友也鼓励她重新完成自己的学业。

  可是,复发来得很突然。不仅剩余一侧的乳房又发现了癌症病灶,而且很快就转移到大脑。医生给她制定了放疗方案。但是身体本就没有完全恢复的她,已受不住放疗的折腾。

  从放疗这种手段被运用于癌症治疗开始,科学家就一直在努力寻找减少甚至免除其副作用的方法。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探索还没有看到希望。

无法绕开的副作用

  在癌症治疗手段的三驾马车(手术、化疗、放疗)中,放疗只能排第三,它不是肿瘤治疗的主流,又不可或缺。据统计,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须放疗的占60%~70%。

  研究表明,通过“保乳手术+放疗”的规范方案,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78.8%,复发率仅为6.1%。在临床上,鼻咽癌一直选择放射治疗,而且效果良好。

  可是,几十年来,人们对放疗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副作用大,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放疗存在的副作用——全身敏感组织细胞损伤,比如骨髓抑制、白细胞降低等,还常常迫使医生、患者终止放疗。

  而且,放疗是有适应症的,并非所有肿瘤都能治。“放疗对肺癌、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指望放疗将腹部肿瘤治好就比较难了,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放射性肠炎、溃疡、缺血,甚至穿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师李成刚说。

  宁夏医科大学教授杨慧芳告诉记者,很多癌症病人都会犹豫到底做不做放疗,因为做与不做都有损伤,做放疗甚至更痛苦。

  “常听到临床医生感慨,‘如果长了肿瘤,我肯定不做放疗’。其实我也有同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爱平说。

  正因如此,很多医生和患者只是把放疗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逐步进化的治疗手段

  其实,随着科技的进步,“放疗已经从常规的火炮时代发展到精确制导时代了”,放疗科医生认为,该是重新认识它的时候了。

  李成刚表示,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立体定位放疗……新设备和新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放疗的面貌。

  此外,研究人员对放疗副作用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更精确的定位系统、采用不同的粒子射线、放射增敏剂、靶向性放射治疗等。

  “现在仪器高级了,感觉好多了,没有头晕呕吐的感觉了。”一位在解放军总医院刚做完放疗的胰腺癌患者说道。

  只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也给放疗带来一个新的限制——费用问题。李成刚告诉记者,他们医院放疗一个疗程要10万元左右,而且不能报销。

  “必须认识到,肿瘤治疗还主要含量依赖外科治疗以及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放疗并不是主流。”李成刚说,“现在有些医院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有的病人,能手术的不手术,去做伽马刀,没有效果再来手术,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未达成共识的科学问题

  为减少放疗副作用,就必须了解其作用机理,然而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第四军医大学毒理学教研室主任海春旭教授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把射线局部照射比喻为“点照射”;射线杀肿瘤效应区域比喻为“内圆”;照射后释放出的自由基及其反应产物,随血运送到周身,引起正常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降低,这是放疗不期望出现而又客观存在的副作用,这可比喻为“外圆”。

  “内圆”属于局部即时性作用,“外圆”属于周身延迟性作用,二者的差异恰恰是通过进入血液中的自由基及其产物引起的。

  海春旭认为,这种差异是可以利用的。“如果血液中含有针对性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或复合抗氧化剂,就有可能阻断放疗的全身副作用损伤,增加放疗剂量,从而显著提高肿瘤放疗的治疗效果。”

  不过,海春旭所提的“差异同心圆效应”还只是一个理论。在日前举行的以“肿瘤放疗副作用减轻”为主题的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与会专家也没有就“什么原因引起放疗的全身副作用损伤”达成共识。

  “比如肝癌治疗,怎么传播到肾脏的呢?自由基瞬间就没了,它是怎么传播过去的?传播介质是什么?”这些问题仍让李成刚等临床医生感到困惑。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