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把人造细胞叫“人造生命”有点过

2010.6.01

  近日,据美国《纽约时报》、《新闻周刊》、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媒体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制造了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它是一个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支原体(国内很多媒体在报道时将这个人类首次合成的支原体误作“细菌”),被命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合成体”)。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21日出版的美国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不过,《科学》杂志以及一些专业科技媒体都把“辛西娅”称为“人造细胞”,而非“人造生命”。

  人类得到了“终级能量”?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特别是100多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让人类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能够创造生命,甚至像上帝那样创造万物吗?这无疑是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渴望得到的“终级能量”。很多人创作过关于“人造生命”的书籍、电影,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出版的《美丽新世界》一书。书中设想了一个未来社会,每一个人从胚胎起就被养育在瓶子里,完全是工厂制式化生产出来的成品。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人类试图代替上帝角色,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这便是依托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造生命”研究。提到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一个美国人的名字无法绕过——克雷格·文特尔,此人兼具生物学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曾在2007年、2008连续入选美国《时代》周刊 “最具影响力100人”,在推动基因组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应用方面充当重要角色。2006年10月,文特尔建立了非营利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吸引了许多一流人才加入。这一私人研究机构的实力,毫不逊色于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大学或研究所。

  “人造生命”作为合成生物学中最具野心的分支,其基本设想便是通过剥离生物体细胞的各部分,使其只剩下基本的遗传构成,随后重新组合。最终目标是利用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在实验室里制造一种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物种。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合成了名为“丝状支原体”的单细胞生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微生物的细胞内。经过多次失败,研究人员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支原体获得新生,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研究人员希望借此更好地了解驱动所有生命的基础机制,并利用基因工程制造某些种类的细菌,用于生产燃油或消解有毒废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员此次制造的“辛西娅”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支原体。支原体是已知的可以自由生活的最小生物,也是最小的原核细胞(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它是一种比病毒大、比细菌小的原核微生物,与细菌相比它们的突出特点是没有细胞壁。国内很多媒体在报道时将这个人类首次合成的支原体误作“细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