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如果杂交小麦推广应用达到杂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国每年可新增小麦200亿斤,相当于解决了5000万人的口粮,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以来,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大面积种植,平均增产达30%以上,迈出了我国杂交小麦国际化的第一步。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我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了从材料发现、理论创立、技术突破到生产应用,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项农业科技重大成果。

  杂交小麦的研究利用同杂交水稻一样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因为普通小麦属于比较特殊的异源6倍体植物,具有42条染色体,其遗传机理比水稻、玉米、高粱等2倍体或4倍体植物更加复杂,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难度更大。全世界杂交小麦研究已历时五六十年,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上世纪50—90年代,国外主要运用的是‘三系法’和‘化杀法’技术体系,但由于‘三系法’存在不育系难以繁殖和育性恢复不彻底,‘化杀法’的杂交种生产不稳定和化学药剂污染环境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实现杂交小麦大面积应用,也导致国外杂交小麦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赵昌平说。

  尽管我国杂交小麦总体态势发展良好,但赵昌平认为,组合总体选育水平仍然不高,加速创制适应于不同麦区高产、稳产、抗逆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仍是全面实现杂交小麦大面积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