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转基因水稻在话语权争夺战中的尴尬处境

2010.4.08

  异见者的缺席

  实验的泄露,只是公众疑虑之一。疑虑之二,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名单从未完整公开过。有迹象表明,一些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暂时持质疑态度的科学家被排除在外。

  比如南京环科所薛达元研究员,他后来被塑造成转基因反对派的代表。但他当面向本报澄清,并不反对转基因技术本身,只是认为过程应更加慎重。

  2002年,薛达元还是环境部国家生物安全办公室主任,当时任职在南京环科所。他是中国较早研究转基因的学者之一,也是推动中国加入联合国《生物安全议定书》的专家之一。按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规定,公众参与制度应是各个缔约国应该达成的一个最低标准。他回忆,在2003年农业部组织第一届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时他被邀请,当时关系不错。

  2005年转基因水稻“泄露”事件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薛达元提出转基因商业化应慎重,避免生态风险。就是这种表态令他成为了“反对转基因”的专家代表。

  当年第二届转基因专家安全委员会及2008年第三届转基因安全委员会成立时,环境部推荐的薛达元都被农业部拒绝。

  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在之后备受诟病,虽然没有公开完整名单,但网民搜索后发现,真正专业的生态环境专家其实非常少。其他无论是做植保还是风险评估的,都是任职于农科院的科学家,或者是做生物技术的。

  虽然华中农大实验室向记者介绍,这些科学家们至少手里都没有转基因品种。但记者查看了一两位已经公开的科学家资料,在200亿的农业部大项目里,他们或多或少和其中一些项目有关联,至少算利益相关者。

  对反对意见的排斥甚至忽视,使转基因安全委员会成为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此为先天不足之二。

 

  话语权争夺

  而在关系到每个人每天口粮的重大事务上,公众参与不足,成为转基因的先天不足之三。

  转基因的专家们也开始意识到舆论的重要。少为人注意的是,几乎在获批安全证书的同时,华中农大生物科学传媒中心在网上开了个博客取名“绿稻”。张启发院士所在的实验室,一名副教授告诉记者,科普不去占领舆论,谣言就会占领舆论。

  但在争取转基因话语权的这场战争中,生物专家们虽然掌握了更完善的知识,却并未占到上风。

  专家们开始担心,公众舆论会限制转基因产业的发展,这在欧洲已有先例。如果转基因水稻不突破,在蔬菜里就无法应用。

  2005年,媒体广泛报道的转基因水稻“泄露”事件,被业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汕优63的命运。

  华中农大做了两次生产安全实验,从1999年申报到2009年底,中间间隔了11年。初选育的汕优米,在当年是杂交稻的优质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唯一特点是口感不佳。但在11年之后,这个品种已经要接近被淘汰了。新的品种层出不穷,江夏区农民的感受最直观,就是抗虫米不如别的米好吃。

  “但其实不是B t基因的问题,是品种的问题”,张启发团队的成员告诉本报记者,很有可能他们会抛弃汕优63,选育别的Bt转基因米再最终推向市场,避免转基因稻米一上市,就给消费者留下口感不佳的印象。

  实际情况是,汕优63在书架上放了十多年,已经没有市场价值。黎志康说,他们还要选育新的品种,没有时间再等待了。

  而汕优63的获批,将加快其他品种的报批速度,令他们跳过安全证书的多个审批环节。转Bt基因一旦获得批准,便意味着Bt基因就可以被全国的水稻育种家拿来用,可以迅速扩散至全国,甚至野生稻的种植区。除了毒性,对生态的影响,这也是环保组织最为担心的。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