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类博物馆为例,国际上,其投资一般包括工程基建、展品研制与布展、日常运行维护三部分。三者的投入比例为1:0.7:0.1。在我国,很多科技类博物馆都不符合国际资金投入比例标准,特别是后续资金不足给运营带来了不良影响。大多数科技类博物馆的年度总收入(包括上级经费拨款和门票收入等),相当于建设总投资的6%—8%,达不到10%的运营标准。后续资金不足,运行经费捉襟见肘是科技类博物馆普遍面临的困难。大多数科技类博物馆开馆就基本处于“守摊子”的尴尬状态。

  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科技馆,以现在的标准看,场馆建设与科普展品建设不配套、性质不明确、展教功能不突出、使用率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这些科技馆科普活动的开展和服务能力的形成。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石顺科说:“科普体现的是科学知识体系和公众的关系。”而国家逐年增加科普经费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科普资源,让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