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骨骼系统罗道病病例分析

2022.1.02

罗道病(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系统多发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可同时累及人体各系统器官,目前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报道。自1969年,由Rosai和Dorfinan将其正式命名后,国内外罗道病相关个案报道达1200余例,国内80余例。其中骨骼系统罗道病报道近200例,胫骨罗道病个案报道不足20例,现结合文献综述报道1例左侧胫骨罗道病。

 

病例资料


患者,女,44岁,左胫骨中上1/3处前缘肿物10个月,凸起于皮肤表面,按压有痛感。査体:T36°C,P92次/min,R20次/min,BP118/74mmHg,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査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各棘突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胫骨中上1/3前缘触及一隆起肿块,质韧,大小约3cmx2cmx1cm,四肢肌力V级,末梢感觉及循环可,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2019年8月28日行左小腿X线片(见图1A),8月30日行左小腿MRI(见图1B-D),9月5日行左小腿CT(见图1E、F),定位下左胫骨病灶穿刺活检术,术后病检(见图1G)示:(左胚骨病灶)纤维脂肪组织中见丰富的泡沬状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可见体积大的泡沫状组织细胞吞噬单个核炎症细胞现象,另可见破碎骨组织。加做免疫组化显示:CD68(KP1)阳性,S-100阳性,CDla阳性,Langerin(-),CK(-),Ki_67(Li:10%)。综合分析HE形态和免疫表型,考虑Rosai-Dorfinan病。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红细胞压积下降;平均红细胞体积下降;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19年9月25日行“左胫骨骨肿瘤切除术+植骨术”,术后给予对症处理。巨检:灰白、灰黄色不整形碎组织一堆,大小3cmx2cmxicm。镜检(见图1H):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组织细胞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另见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呈:S-100(+)CD68(KP1)(+),CD163(+),IgG(+),IgG4(个别浆细胞+),CDla(-),Ki-67阳性率约10%,诊断Rosai-Dorfinan病。术后复査胫腓骨X线示:左胫骨肿瘤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后(见图II)。随访2个月,患者左侧胫骨X线未见复发(见图1J)。


图1.png


讨论

 

临床表现     罗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稍高于女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患者可出现双侧、无痛的周围性颈淋巴结肿大的典型表现气43%的患者存在淋巴结外累及,可累及皮肤和软组织、鼻腔和鼻旁窦、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本病例中骨骼系统罗道病也尤为少见。骨骼系统罗道病最常见于长骨,包括胫骨、股骨、肱骨、锁骨和手骨气此外,RDD患者也可出现贫血、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及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但以上症状均不具特征性。本病例中患者以左胫骨前缘有压痛性肿物入院,实验室检査贫血,此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由此并无法诊断为RDD,需进一步检查。


影像学表现    根据相关文献分析,罗道病影像学并无明确的病变特征。病变可出现于人体各系统,曾被误诊为脑膜瘤等具有占位性病变的疾病。而对于骨骼系统的RDD而言,影像学变化仍旧不作为确诊依据。其常规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多呈溶骨性破坏,轮廓不规则,边界模糊,无骨膜反应。CT检查对于骨破坏区的死骨、钙化、瘤骨、骨质增生、软组织病变等优于X线。骨骼系统罗道病CT可见不连续的孤片状钙化影,增强后病变部位明显强化。MRI对于软组织病变更为敏感,能于早期发现骨破坏、骨挫伤病变。骨骼系统的罗道病MRI常表现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影像学表现与骨噬酸性肉芽肿极其相似,难以鉴别和诊断。

 

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是目前诊断RDD的主要手段。相关文献表明,RDD通过病理切片染色,特征性改变为淋巴细胞“伸入运动(emperipolesis)”或组织细胞吞噬现象'部分组织细胞胞质空泡存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保护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不被细胞溶解酶降解。免疫组化中S-100蛋白阳性、CD-68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和CD-la阴性是重要的诊断指标。但有文献发现部分患者案例中波形蛋白阴性、CD-68阴性,CD-la可呈现弱阳性M,故S-100阳性是更为特征性及准确的指标。本病例患者通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可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组织细胞内吞噬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组织细胞呈:S-100阳性,CD68CKP1)阳性,CD163阳性,IgG阳性,IgG4(个别浆细胞+),CDla(-),Ki-67阳性率约10%符合文献报道,诊断为RDD。


鉴别诊断     罗道病可出现于各大系统,表现为占位性病变,常需与肿瘤、肉芽肿、异常增生性疾病等鉴别。本病例中的骨骼系统RDD,因其影像学表现与骨骼系统肿瘤、增生类似,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骨嗜酸性肉芽肿:又称局限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表现为髓腔内溶骨性破坏,破坏随着骨髓腔呈纵向延伸,影像学表现具有多变性,早期可见略膨胀性生长,多位于干骺端至骨干,中期可见“钮扣样”死骨,边界清楚,晚期可见骨皮质增厚,骨质硬化,骨膜反应呈层状或葱皮样。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或白细胞明显增高,病理检查无淋巴细胞被吞噬现象。②骨髓炎:好发于四肢长骨,起病急,可出现红、肿、热、痛。影像学表现为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层状骨膜增生,髓腔内可见脓肿和死骨。③骨髓瘤: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含有造血骨髓的骨骼,X线表现为多个溶骨性骨质破坏和广泛的骨质疏松,骨髓穿刺见大量异常浆细胞可确诊。④溶骨性转移瘤:多在骨干和邻近的干骺端和骨端,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小的虫蚀样骨质破坏区病变发展,形成大片骨质破坏区,骨皮质也被破坏,一般无骨膜增生。⑤骨淋巴细胞瘤:多发生于45岁到6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疼痛和肿胀。常见溶骨性骨质破坏,MRI常表现出“骨皮质开窗征”及“镶边征”。⑥骨纤维异常増殖症: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多发生在骨骼生长阶段,病程缓慢,常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典型特征为表现为骨骼膨胀变粗,密质骨变薄,典型特征是呈磨砂玻璃样改变,界线清楚。⑦骨巨细胞瘤:以20-40岁为常见,约占65%,好发于骨骺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X线表现为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⑧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干骺端,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X线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肿瘤骨和软组织肿块,Codman三角的形成具有诊断意义。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增高。

 

治疗及随访    罗道病属于非恶性组织增生性疾病且部分患者可自愈。因此,当患者并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罗道病未发生于重要器官、系统发生时,可建议不予治疗。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对于需全身治疗的患者,可采用类固醇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骨骼系统RDD可采用手术切除、单纯刮除术或刮除术联合放疗、化疗等方法治疗,但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后患者愈合情况大多良好,极少复发。该病例患者采用“左胫骨肿瘤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后,随访近2个月,复查左侧胫腓骨X线,无复发征象。


小结      骨骼系统罗道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明确特异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多种影像学检査手段仅可提示本病,而最终确诊须依靠淋巴细胞“伸入运动(emperipolesis)”或组织细胞吞噬现象的病理特征以及S-100(+),CD68(+),CDla(-)的免疫组化结果。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且切除后预后较好。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