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分离血清蛋白质(二)

2019.12.16

在盘状电泳过程中有三种物理效应:①样品的浓缩效应,②凝胶的分子筛效应,③一般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由于这三种物理效应,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例如人血清用纸电泳(PH8.6)可以分成5~7个成分,而用盘状电泳也可分成20~30个条带清晰的成分(参看图15-3)。若采用不连续的浓度梯度凝胶柱,则可增至62个条带。又如人的唾液经盘状电泳。可分出10多个蛋白质条带(参看图15-4)。

下面就盘状电泳过程中三种物理效应的原理加以说明。

1.样品的浓缩效应:由于电泳基质的四个不连续性,使样品在电泳开始时,得以浓缩,然后再被分离。

(1)凝胶层的不连续性:三层不同的凝胶,其作用如下:

样品胶:为大孔凝胶,用光聚合法制备,样品预先加在其中再聚合起防止对流的作用,避免样品跑到上面的缓冲液中。

浓缩胶:为大孔凝胶,用光聚合法制备,有防对流作用。样品在其中浓缩,并按其迁移率递减的顺序逐渐在其与分离胶的界面上积聚成薄层。

分离胶:为小孔胶,一般采用化学聚合法制备。样品在其中进行电泳和分子筛分离。也有防对流作用。

蛋白质分子在大孔凝胶中受到的阻力小,移动速度快。进入小孔凝胶时遇到的阻力大,速度就减慢了。由于凝胶层的不连续性,在大孔与小孔凝胶的界面处就会使样品浓缩,区带变窄。

(2)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
 
在电场中如有两种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向同一方面泳动,其迁移率不同,两种离子若能形成界面,则走在前面的离子称为快离子(又称先行离子),走在后面的离子称为慢离子(又称随后离子)。为使样品达到浓缩的目的,需在电泳缓冲系统中加入有效迁移率大小不相同的两种离子。并使这两种离子在缓冲系统中组成不连续的两相。即在三层凝胶中加入快离子,在电极缓冲液中加入慢离子。

为了保持溶液的电中性及一定的pH,需加入一种与快、慢离子符号相反的离子,称为缓冲配对离子。使缓冲配对离子分布于全部电泳缓冲系统中(即三层凝胶及电极缓冲液中)。例如分离蛋白质样品时,通常用Cl-为快离子,NH2CH2COO-为慢离子,采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简称Tris)作为缓冲配对离子。

电泳开始前,如图15-5A所示,慢离子位于两个电极槽中,快离子分布在三层凝胶中,样品在样品凝胶中,缓冲配对离子位于全部系统中。电泳进行中如图15-5B所示,快离子与慢离子的界面向下移动,由于选择适当的pH缓冲液,使蛋白质样品的有效迁移率(有效迁移率=mα,m为迁移率,α为解离度)介于快离子与慢离子的界面处,而浓缩成为极窄的区带。它们的有效迁移率按下列次序排列:mclαcl>mpαp>mGαG(Cl代表氯离子,P代表蛋白质,G代表甘氨酸负离子)。样品若是有颜色的,可以看到样品在界面处浓缩成极窄的区带。样品的分离,如图15-5C所示。当样品达到浓缩胶与分离胶界面处,离子界面继续前进,蛋白质被留在后面,然后分成多个区带。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