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袁隆平对事物的领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也让邓启云自叹“一辈子只有学习的份”。邓启云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一次农作物两系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国研究各种作物的专家做汇报,很多作物中国都没有,甚至没有听说过。但是袁隆平不仅英语好、听得明白,而且能敏锐地抓住要点,提的都是核心问题。还有一次,邓启云去向袁隆平汇报实验结果。因为袁院士太忙,邓启云便去他家里汇报。邓启云一边汇报结果,袁隆平一边煮面吃。邓启云把结果列了六点,开始时说一点还停一停,看看老师有什么反应,见他一直在吃面,便按顺序把六点都念完了。结果汇报完毕,袁隆平面也吃完了,复述一二三四五六点,一条不差!而且都是关键信息。“我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一条,就是袁隆平一直讲的,认准了路就坚持走下去。这次攻关900公斤成功的种子“Y两优2号”,就是邓启云将袁隆平在1997年提出的划时代的技术路线——杂种优势与形态改良相结合——进行了发扬的结果。邓启云解释说,形态改良就是说要塑造理想的株型,就比如一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有高大的身材;而杂种优势就是指杂交的子代在生长活力、育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都优于双亲,就像是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健壮体魄。这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培育出优秀稻种。这条袁隆平提出的独创性的育种技术路线,如今被证明是“高瞻远瞩”,这次900公斤的种子相比原先的“Y两优1号”种子,就是更加协调地实现了“理想株型+杂种优势”这条袁氏技术路线。